您的当前位置:额窦炎 > 额窦炎病因 > 真菌形色罕见的侵袭性虫霉病
真菌形色罕见的侵袭性虫霉病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317/5252023.html
京港感染论坛
早诊快诊,助力精准防治
全组副鼻窦炎,上颌窦内侧可见骨质溶解。
原始涂片(乳酸棉酚蓝+革兰染色)可见宽大、少隔、飘带样菌丝,在第一时间提示了真菌感染的可能类型。
耳霉主要引起鼻面部感染,患者通常先出现鼻部肿大,然后扩散至邻近组织,包括眼眶,上颌窦、额窦,甚至是前额、上唇等,与本例患者的面部感染特征相似。
耳霉为虫霉目真菌,过去属于接合菌,跟毛霉目同一级,现单独划分为耳霉属。在感染人的症状和体征上与毛霉菌病类似,且有相似的危险因素。在感染途径上,该类真菌可经宿主的微小创口,通过分泌的脂肪酶和蛋白酶穿透感染部位。从生长条件上看,耳霉属喜爱高湿度和温度,该环境下更容易产孢,故耳霉感染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见。本例患者来自亚热带地区。
耳霉感染的典型临床症状和感染部位:鼻部无痛性肿大,扩散至周边邻近组织,患者可慢慢的出现鼻塞、鼻窦炎、副鼻窦炎、鼻出血等。
耳霉引起鼻面部感染的特征:起初是鼻周软组织的无痛性肿块,缓慢(数周)扩散至周围邻近组织,可见鼻部邻近组织包括上颚明显的肿胀。不治疗可发展成慢性无痛性面部畸形(数月甚至数年)。上图所示为典型鼻面部耳霉病的发展过程,最后呈现面部象皮肿样改变。也有极少数非典型感染,溃疡形成,出现脓液,侵袭至眶周或其他部位。
本例患者为非典型感染类型,侵袭性强,面部可见明显的溃疡、脓液、焦痂及皮下黑色坏死。患者后期出现低钙,低钠,高钾,高糖,低灌注,出现多器官衰竭,因循环衰竭死亡,与文献报道类似,从患者发现面部肿胀到死亡共8天。
耳霉病的组织病理表现为Splendore-Hoeppli现象,其本质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肉芽肿内。本例患者处于持续粒缺状态,且病程进展快,组织病理未出现该现象。
耳霉菌丝形态与毛霉目菌丝类似,但宽度可更宽。
耳霉菌丝形态常可见球形扩张,或称空泡感。
耳霉和蛙粪霉都属弹射产孢,但分生孢子的释放方式不同。A(耳霉属)a.孢囊梗顶部形成一个粘性的分生孢子;b.分生孢子成熟后,在基部(箭头示)形成内陷,对基部施加压力;c.内陷处突然反弹,分生孢子从孢囊梗弹出。B(蛙粪霉属)a.孢囊梗顶端形成分生孢子,两者连接处积聚液体而膨胀(箭头示);b.液体持续积聚对基部产生巨大的压力,导致分生孢子与孢囊梗连接处破裂和释放;c.分生孢子从残留的孢囊梗上脱落。
年EORTC组织首次确定了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标准,并于08年和19年修订更新,粒缺一直是位列首位的危险因素。
作者简介
刘衍伶
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江西省检验医学分会青年委员,江西省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微生物学组副组长;研究方向为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细菌耐药及致病机制研究;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厅级课题两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多篇。
曾令兵
医院检验科微生物组长,副主任技师,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病原微生物学博士研究生;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专委会细菌学组青年委员,医学参考报(微生物与感染频道)青年编委,江西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江西省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专委会常委;主要从事病原体的致病和耐药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
END
作者|刘衍伶、曾令兵
审校|徐春晖、徐和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