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额窦炎 > 额窦炎病因 > 李正中秉正持中九秩恬然

李正中秉正持中九秩恬然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李正中(~)吉林伊通人。曾任沈阳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诗人、作家、书法家。年创办并主编《东北文学》杂志,对沦陷时期东北文坛进行建构。与夫人朱媞并誉为“东北四大知名夫妇作家”之一。其后参加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工作,军务倥偬,加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变革,弃笔砚约四十年,始重返斯域。年6月9日,经文化学者初国卿先生沟通,我们来到位于沈阳市皇姑区的李正中先生家中采访。“父亲年龄大了,让他说话不要太多啊。”李正中先生之子李千先生对记者说。其时,97岁的李正中先生已经坐在客厅近南阳台的摇椅上,微笑着和我们摇手打招呼。在和记者确认了采访想法之后,老先生开始了讲述——父母做了个决定本来,我的爷爷以上,是从山东过来的,种地的人家。沾文化的边儿,是从我父亲那一辈开始的。民国初年,吉林省成立简易师范,选几十个人公费培养,我父亲就是在那学了一年,被分配到小学校当教员了。我小的时候,大概两三岁吧,在农村。我父母觉得,孩子将来如果能念书多好啊,别总种地了。我母亲是医生的女儿,我姥爷是县城里的中医。我父母就做出了个决定——咱们不再生孩子了,就这一个孩子,咱们想办法攒点钱,让他将来念点书。我们家是早先的大户农家,有多口人。大户,是人的大户,不是有钱的大户。我父亲当小学教员,每个月领的工资都得交到伙里去,花的时候,合理的,由伙里报销。我父亲在县里认识一个石印厂的人,那时候没有铅印。我父亲就给他们写印刷用的原稿,每天晚上,人家都睡觉了,他开始写。我母亲也有办法,她到附近镇上的成衣铺,揽些个针线手工活,晚上在家里做,赚钱。李正中在家中就这样,我的父亲母亲为了让我念书,在当时家族要求的那些活以外,自己又劳动攒了一些钱,但都是有限的,一年能攒多少钱啊。我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几个以前在师范念书时认识的朋友,就给父亲出主意。他第一次是离开伊通县,去松花江下游的佳木斯,到那的教育局去工作,就比在家里这边当小学教员挣的钱翻一倍了。在那做了一年多,别人又给介绍到了吉林,开旅馆挣钱。这些都是别人帮助的。对我有影响的人对我有影响的是我的舅舅魏近辰。我母亲他们姐弟两个人,我的舅舅在吉林师范学校念了三年,回到伊通担任县里的小学老师。我舅舅非常爱学,他走到哪总是带着书。我最早看《红楼梦》,是10岁左右,就是我舅舅的书。后来我才知道他给《盛京时报》投稿,得过一等奖。他喜欢看书、自己写稿子,对我影响不小。他跟我的父亲、母亲一样,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他们都希望孩子好,但是绝不要求孩子——你看你学什么了,你得好好学,回去我考考你,没有。都是你愿意学就学,你想看什么书,我们就给你借来或者买。就是供应你的需求,不做强制要求。我父亲开旅馆时,我遇到一个中国当时比较出名的翻译家——穆木天。我们是老乡,他就住在我父亲开的旅馆里,这个人成天拿着书拿着笔。他写诗,就念两句给你听听,也不问你听懂没,也不问好坏……他也给了我影响。我到上小学的时候,就回到伊通了。回来后,大家庭也分散了,分散后我父亲母亲租的房子就在伊通县城里了。我上小学了,这时候我们租的房子,是地主家的,地主的小儿子跟我同班。我们租的是东厢房南头,北头那一间半是他们家的书房,他家大儿子出国留学回来在里面看书,平时锁着。后来我那个小同学说,我们家有书房,看看不?他就和老人要钥匙。我在那里,看到了五四前后的上海杂志和各种新文学作品。有些东西啊,不是事先预料到的,就是碰上了。上学时期,我对语文特别感兴趣。

李正中童年

后来,就是九一八了,我高小毕业,日本侵占东三省。我们家先去哈尔滨又搬到吉林去了。到吉林,我又碰到一位好老师,我进的永吉县中学,在我家附近,学校的教务主任是现在沈阳知名书法家李仲元的爸爸李文信,对我非常好。他家和我家隔了一条道。后来就形成习惯了,我上学的时候先到老师家,然后和老师一起去学校。我的第一张照片是在伊通照的。那个时候我投稿到上海《小朋友》杂志,采用了几次,他们出钱,让我在伊通照了一张照片,那年我不到10岁。进入中学时,我跟李老师一起,春天,校园里花正开的时候,他让管实验室的老师拿着实验用的相机,给我俩照相。这是我的第二张照片。后来李老师考入沈阳博物馆了,一直到全国解放,我随部队进沈阳,才又见到他。这些人事关系也都不是人力安排的。考了法政大学喝了些水,稍事休息,李正中老先生继续讲述——我的学习成绩始终是不错的,特别是语文。我念高中一年的时候赶上调整学制了,念完一年的时候,就可以考大学了,我有的同学就是在这个时候考大学了,但是我没考,第二年也没考,第三年还没考。想等待好的机会,但是没等到。我还是按照高中二年、三年,一直念下来了。幸运的是,这三年的教材,全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没改。家里说,你念中学,原来攒的钱没剩什么了,上大学得慢慢想办法吧,反正只要我们能吃饭,就让你念书。憋得没办法,我说,还是和同学一样考哈尔滨工大吧。报电气系,考上了,入学手续都来了。这时候长春成立了法政大学,学制三年,比工大少一年。老人就说,将就点去吧,将来还不一定怎么回事呢,念大学就行啊。我顺从地又报考法政大学,学法去了。

李正中所办刊物

这一去,就像走岔道一样。我毕业的时候,伪满推行官吏考试制度。没有别的出路,就得顺着走,我考上了高等文官。又经过了两年学习、训练,才到法院上班。我父亲到退休时才挣50块钱工资。我一开始元,正式上班是元,等日本投降的时候已经多块钱了。我在大同学院训练时有马术,每个人都有一匹专用的马,你自己负责喂它;开车;武器擦拭拆卸;行军;冬泳……我能活这么大岁数,大概这也是个因素,锻炼。后来参加革命因为行军的事太多,吃苦太多,我做了三次手术——额窦炎手术、胃切除了四分之三、摘除了小肠,但是没影响寿命。一边念书一边写稿略作思考,李正中老先生回忆起自己的文学创作——我跟报社的联系,就是进入大学后一边念书一边写稿。那时候写稿啊,登出来,都给稿费。我到长春上了法政大学以后,很快就跟报社联系上了。家里给我出了必要的学习费、伙食费,我再不能管家里要钱,后来就指着每月攒下的稿费,拿它买书看。那时候看书也不断,写稿子也不断。那时大同报的副刊编辑,喜欢用我的稿,他说,你的稿没有危险,你知道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我也不能把脑袋硬往刀口里面送,送一回,就完了么。文章中的话还得说到,还得自己不受其害,这是很难的,有时一篇短文也要反复写几次才定稿。八一五光复以后,我编《光复报》。有一天,有人来找我。他说,可算找着您了,就要磕头,他是谢我来了。我说,谢我不必了,但是你这个事情,是我想了再三才做出的决定,看起来是做对了。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个人是杀了人,警察查了,他自己也承认了。他是烧窑的工人,窑场的会计联合日本人扣他们的工钱,一年了还不给清算。这个人拿不到钱,家里老人死了都没有棺材装。他趁着一个黑夜,到那会计家去,把那个会计跟他老婆杀了。怎么办?我说,你好好待着啊,不能乱闹,我还得调查,我还得了解。我就跟警察署联系,我说那个人的案子证据不大充分,不行,还得调查,就往后推,推着推着日本投降了,就把他放出来了……怎么才能长寿?后来有个报纸,《晚晴报》吧,说你写写怎么才能长寿,我说那写啥啊?人心肠好,不做坏事,遇到坏事了化解它,对别人,你别苛求,不要追问人家心里不愿说的事。我这人就是一直这样,从来不记个人的私仇和私怨,当然更没有抓住别人的小辫子,没完没了,动不动就说他怎么就那样对我,我恨死他了,没有。我也从来没有说到过去的事感到受不了了——没有——我没有躺下睡不着觉的事儿。我被下放农村10年,在山上砍柴,我领头干;运农家肥,别人不愿意干,我坚持干,没关系。我体力好,要不然,怎么能活到这个岁数呢。我牢牢固固在脑子里的就是——与人为善,不要因为自己做什么事情给别人带来灾难和不愉快。这是个好玩的事我父亲在县城里面给人家写石印稿,我就对笔和墨接触了。有时大人写完了,他累了,就睡了,或者靠一靠,我趁这工夫,拿起笔来,在废纸上写两下,觉得是个好玩的事,就是这样开始写字了。后来上学了,上大楷的课,我也跟大伙一样写。后来我就跟我父亲说,你照什么写的,我怎么写得跟你写得不一样呢?他说我那是为了赚钱,给人家写东西,你不要学这个,这学不好字。我说啥字好啊,他就给我买了一本上海版的《龙门二十品》。那时候县城里没有很多书,没有多少字帖。我父亲还跟我说了,学就学好样的,别乱学、别乱看。我父亲就是这么教育我的。李仲元他爸爸提倡写字,他说,中国人写不好中国字,那哪行。好好写。一笔一画写。不能马马虎虎乱七八糟的。他很强调好好写汉字。我记得高中一年的时候,我书法获奖,领奖的时候给我和邹校长照了相。每年,中学生书法比赛,我都参加。后来在中学生里,我就算拔尖了。那时候是一直坚持写。我在法政大学念书这阶段,平时不怎么写字。中间有人求我写字,我就当作练习似的给写了。后来,一直到年左右,这中间几十年,我就没怎么写过。

李正中夫妇

近年来,我在日本搞了两三次书法展览。在台湾的同学,邀请我到台湾去办展。我的同学梁肃戎当时是立法院院长,邀请我过去。我们是同学,还是同事,那时候梁肃戎也是检察官。这次邀我去台湾既是对我的报答,也是帮助我在台湾卖点作品,给我的美国小孙孙筹措大学学费。须教自我胸中出李正中先生于年3月在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正中翰墨》一书自序中写道:当展纸挥毫之际,胸无故常,忧乐俱泯,快然自适,随性所至。尝制印二方,一曰:我师古人,一曰:须教自我胸中出,谓即我之书艺观也可。初国卿先生曾撰文,以《李正中碑与帖结合最好的书家典范》为题评介其书法。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九秩挥墨——李正中书法集》,该书由九畹书家李仲元先生题写书名。书中收录了不同时期李正中先生与九畹书家李仲元、徐炽、董文等先生的合影以及九畹书家李仲元、王贺良、徐炽、姚哲成、董文诸先生与李正中的往来诗文、书作。2年,一位记者采访李正中先生时写下——视岁月如砚开砚合,淡名利若墨浅墨深,汇古今在毫起毫落,融沧桑于诗歌诗吟。谓先生为真人也,此位同道乃知先生者也。如今,李正中先生以百岁高寿归潜道山,我辈再思先生言,知先生事,望先生名,晓先生秉正念、持中道、素善良、好恬淡,“且喜不随人作计,朝朝展纸布云烟,”一任自性天成,纵情挥洒。值文脉溯源之际,有缘听之,既听之,则记之。

来源《艺缘雅集》

陈旧

静理诗书勤斫画印淩其阵

毕生心事尽付古琴李露玲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dg.com/edyby/1007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