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额窦炎 > 额窦炎常识 > 不同鼻炎,药物选用不同

不同鼻炎,药物选用不同



来源:医学之声作者:高丽丽不同鼻炎,药物选用不同

鼻炎是一组由多因素所致的、发生于鼻腔黏膜的炎性病变,以鼻塞、流涕等症状为主要特征,其发病与局部因素(包括病毒、细菌感染、黏膜变态反应、病理性神经反射或组织结构异常等)及全身因素(包括系统性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等,维生素A或C缺乏等营养不良,烟酒过度和/或长期过度疲劳及内分泌失调等)有关。

鼻炎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其中慢性鼻炎根据黏膜炎症的类型,又可分为变应性鼻炎、非感染非变应性鼻炎(分为血管运动性鼻炎(特发性鼻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非变应性鼻炎、药物性鼻炎、味觉性鼻炎、激素性鼻炎和老年性鼻炎等)和感染性鼻炎。急性鼻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有自行愈合或用药后快速愈合的倾向。慢性鼻炎通常病程较长,易迁延不愈,或停药后反复发病。此外,局部变应性鼻炎是有鼻痒、喷嚏等变应性鼻炎的典型鼻部症状,但未能检测到变应原特异性IgE升高。

一.鼻腔局部用治疗药物

鼻腔局部用药(鼻用糖皮质激素、鼻用抗组胺药物、鼻用减充血剂和鼻腔盐水盥洗等)是治疗急、慢性鼻炎的最主要药物。全身用药可作为辅助治疗,以口服为主,可适当使用口服抗病毒和抗细菌药物、抗组胺药物、抗白三烯药物、糖皮质激素、减充血剂和黏液促排剂等。

分类

药物

注意事项

鼻用糖皮质激素

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等

①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炎作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增加了亲脂性,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亲和力较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增强,延长了作用时间及半衰期,还延长了药物在鼻黏膜的滞留时间,增加了鼻黏膜对药物的摄取量。可抑制参与炎性反应的多种炎性细胞包括抗原呈递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抑制鼻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各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减轻鼻黏膜的水肿,抑制血管扩张,有效控制鼻塞、流涕、喷嚏等鼻部症状。鼻用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非感染非变应性鼻炎。

②不良反应一般为轻度或中度的局部反应如局部刺激症状、鼻出血、鼻干燥或烧灼感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骨质疏松症、有精神病史、癫痫病史及青光眼的鼻炎者慎用。

鼻用抗组胺药物

氮卓斯汀、奥洛他定、左卡巴斯汀等

①组胺可刺激神经末梢致瘙痒,刺激毛细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是引起变应性鼻炎者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的主要炎性介质,且在部分非感染非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鼻用抗组胺药物可阻断组胺引起的神经末梢反应或血管反应,迅速缓解鼻痒、喷嚏等鼻部症状,可用于变应性鼻炎,也可用于非感染非变应性鼻炎(如血管运动性鼻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非变应性鼻炎)。

②与口服抗组胺药物相比,鼻用抗组胺药物起效迅速,且一般无中枢抑制作用或抗胆碱能活性等不良反应。与鼻用糖皮质激素相比,鼻用抗组胺药物的抗炎活性稍弱,但在控制鼻痒、喷嚏及流涕等鼻部症状的起效速度上优于糖皮质激素,二者有一定的互补作用。

③较常见不良反应为口苦和咽部刺激感,其他包括嗜睡、头痛、鼻出血和鼻部不适等。

鼻用减充血剂

麻黄碱、羟甲唑啉、萘甲唑啉等

①减充血剂是α受体激动剂,可直接刺激血管平滑肌上的α1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减少局部组织液生成,鼻用减充血剂可迅速减轻鼻黏膜充血和肿胀,有效缓解鼻塞症状,但并无抗炎作用。其适于伴严重鼻塞的鼻炎者,是一种单纯的对症制剂。

②鼻用减充血剂可单独使用,连续用药不超过7d。也可与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和/或鼻用抗组胺药物联用,短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和抗组胺药物复合制剂(如色甘萘甲那敏鼻喷雾剂)可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可有效改善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

③鼻用减充血剂有作用短暂、失效迅速,并有反跳效应和药物依赖性等缺点,长期使用反而会出现增量减效现象,最终诱发药物性鼻炎。其他常见不良反应有鼻腔干燥、烧灼和针刺感,全身副作用包括升高血压、加快心率、升高血糖、引起甲亢和青光眼等。

鼻腔盐水盥洗

等渗和高渗盐水

①鼻腔盐水盥洗是治疗鼻炎的辅助手段,可有效改善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适于成人和儿童鼻炎者,慎用于婴幼儿者。可与鼻喷糖皮质激素、鼻喷抗组胺药物等联用。急性鼻炎者应配合使用抗炎药物,避免感染扩散。

②高渗盐水对减轻鼻黏膜水肿,改善鼻黏膜纤毛清除有更好的效能,但长期使用有改变鼻腔微生态的风险。高渗盐水鼻腔冲洗偶可引起鼻腔疼痛或不适感,可改用等渗盐水冲洗。

其他

鼻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滴鼻液等

①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可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其释放组胺、白三烯、5-羟色胺和缓激肽等致敏介质,而发挥抗敏作用,可显著减轻鼻塞、流涕、鼻痒、喷嚏等典型变应性鼻炎症状。

②不良反应偶有鼻刺痛、烧灼感、喷嚏、头痛、嗅觉改变等,罕见有鼻出血、皮疹等。

鼻用抗胆碱药物

通过抑制乙酰胆碱及其信号通路,致腺体分泌减少,使变应性鼻炎的鼻腔高分泌状态获得显著改善。目前国内仅有雾化剂用于下气道炎症,尚无专门用于鼻炎的鼻喷剂。

二.变应性鼻炎(AR)不同表型的用药

变应性鼻炎(AR)是机体暴露于过敏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喷嚏、流涕、鼻痒和鼻塞。其根据变应原种类,可分为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和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根据症状发作时间,可分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和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变应性鼻炎、中度变应性鼻炎和重度变应性鼻炎。

注:表型或称临床表型或外表型,是可观察到的临床特征,是遗传特征、免疫炎性机制、生理特性和宿主反应性的综合外在表现。AR者的表型包括鼻痒、鼻塞、流涕、喷嚏等临床症状,个体差异性相对较小。

治疗AR的主要药物有抗组胺药物(口服和鼻喷)、糖皮质激素(口服和鼻喷)、口服抗白三烯药物、减充血剂(口服和鼻喷)、鼻喷抗胆碱药物和肥大细胞稳定剂等。组胺主导的AR者临床症状以鼻痒、喷嚏为主要特征,对口服和鼻喷抗组胺药物治疗反应好;白三烯主导的AR者临床症状以鼻塞和流涕为主要特征,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抗组胺药物反应欠佳,需使用抗白三烯药物。

⑴ARIA指南(版)将AR分为轻度间歇型、轻度持续型、中重度间歇型和中重度持续型。①轻度间歇型:推荐单独使用抗组胺药物(口服或鼻用)和/或减充血剂,或口服抗白三烯药物;②轻度持续型和中重度间歇型:推荐口服抗组胺药物、鼻用抗组胺药物和/或减充血剂、鼻用糖皮质激素或口服抗白三烯药物;③中重度持续型:推荐按顺序首先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视情况可单独或联用口服抗组胺药物和/或抗白三烯药物。

⑵日本AR诊疗指南(版)将AR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AR2个类型和轻、中、重度3个型别,并将中度和重度AR者根据表型特征分为不同的亚型。

常年性AR:

①鼻痒、流涕型:中度AR推荐二代抗组胺药物或肥大细胞稳定剂或鼻用糖皮质激素;重度AR推荐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二代抗组胺药物;

②鼻塞型或鼻塞为主的混合型:中度AR推荐单用鼻用糖皮质激素、二代抗组胺药物加减充血剂、抗白三烯药物、抗前列腺素D2药物或Th2细胞因子抑制剂;或鼻用糖皮质激素与抗白三烯药物、抗前列腺素D2药物或Th2细胞因子抑制剂联用;

季节性AR:

①鼻痒、流涕型:中度或重度AR均推荐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二代抗组胺药物;

②鼻塞型或鼻塞为主的混合型:中度AR推荐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二代抗组胺药物,加抗白三烯药物或抗前列腺素D2药物,或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二代抗组胺药物加减充血剂;重度AR推荐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二代抗组胺药物,加减充血剂;或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二代抗组胺药物,加抗白三烯药物或抗前列腺素D2药物。

参考文献

1.鼻炎分类和诊断及鼻腔用药方案的专家共识[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5(6):-

2.抗组胺药治疗婴幼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4(9):

3.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年,天津)[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51(1):6-13

4.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与精准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5(6):-

5.OkuboK,tal.Japansguidlinsforallrgicrhinitis[J].AllrgologyIntrnational,,66(2):-

-END-/相关阅读/·如果鼻粘膜这样,那过敏性鼻炎跑不了了/推荐阅读/·这样教你看心电图,没有理由看不懂!欢迎大家把您的心得,故事,知识,分享到医学之声!投稿邮箱:vom

.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dg.com/edycs/1005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