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额窦炎 > 额窦炎常识 > 肥料上为啥会写ldquo不含缩二脲
肥料上为啥会写ldquo不含缩二脲
大家有时候会在在农药的袋子下看到这个标识:“不含缩二脲”,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对农产品有什么影响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科普下。
缩二脲是在尿素生产过程中,处理不当产生的物质,又称双缩脲,国家规定尿素需检测缩二脲含量。缩二脲对农作物是有害的,会造成烧苗;因此在看到这个成分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是否会对农产品产生不良影响。
那么缩二脲的危害?一起来看看吧!
实验室里可将尿素、磷酸氢二钠溶于水,于~℃下反应2h,然后倾入冷水中过夜,分离出的结晶,即为缩二脲。
现在农业上复合肥的用量还是很大,但是复合肥的生产过程中如有处理不当,如高温时间持续过长,很可能会产生“缩二脲”,而“缩二脲”含量过高则会导致烧苗、烧根,造成肥害。
现行复合肥国家标准病不需要检测缩二脲的含量,也没有规定其含量上限,只需要在包装上表明是否含有缩二脲即可,这导致缩二脲成了一“隐形炸弹”;一些肥害事件,实际上就是肥料中缩二脲含量超标所导致的。但是,抽检的话,氮磷钾的含量也都合格;这其实也是现在肥料中复合肥,大量元素水溶肥价格存在差异的一个根本原因:氮、磷、钾的原料差距很大,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区别。
缩二脲烧苗很多使用了尿素的农民出现烧苗情况,经常抱怨的是自己的化肥浓度太大,实则不然,真正的原因是缩二脲的含量过高。当叶片喷施肥料的时候缩二脲含量超过0.5%即会造成不良影响。缩二脲含量超过2%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
缩二脲中毒在果、蔬菜上长期、单独、连续使用尿素,很容易造成缩二脲中毒。研究表明,柑橘类作物,缩二脲积聚超过0.25%,就会产生叶尖发黄变脆和花叶现象,降低光合作用,造成叶片早衰脱落,影响开花结果。
缩二脲影响吸收缩二脲会抑制和伤害幼苗的毛细根,同时也减少作物对肥料的吸收。以尿素为氮源的肥料多数都含有缩二脲,肥料上标明“不含缩二脲”证明这款肥料的氮源不是尿素哦。
我们农民朋友需要知道的是当肥料中缩二脲1%含量高于这个标准的时候,化肥就会对作物种子和幼苗均有毒害作用,甚至浓度过高时会产生盐害,造成烧根、烂根的状况。如何来避免或者减少缩二脲对农作物的影响呢?
01左中括号如何防治缩二脲带来的危害左中括号尽量不要再在地表施肥。一般情况下,如果尿素肥是洒在地表的话,至少要4-5天转化过程才能被作物吸收,而且其中的铵化过程中大部分有效的氮都被浪费掉了,真正能被利用的氮素不会超过百分之三十。所以尽量在施肥过程中减少直接在地表施肥的量。
不要把尿素作种肥。只要尿素进入种子和幼苗中其中的缩二脲就会使蛋白质变性,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因此尽量不要把尿素作为脆弱的种子的肥料。
忌在使用尿素之后大量灌水。我们常用的尿素一般是酰胺态氮肥,是固态的颗粒状化肥,这种情况下是无法被作物直接吸收的。作物真正吸收的是液态氮,所以化肥施用在作物上之后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来转化成能被作物吸收的状态。因此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如果我们采用大水漫灌的话,很大部分的肥料都会被浪费掉,在没有真正被作物吸收之前就会被水冲走,造成极大的浪费。
不可以长期单一使用尿素,要与其他氮肥交替使用。与多元素肥料配合施用,促进营养协调。
使用浓度不宜过高,一般浇根浓度为1%-2%;叶面喷施浓度以0.3%~0.5%为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