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额窦炎 > 额窦炎常识 > 黄帝明堂经05
黄帝明堂经05
年4月21日,农历三月十一,辛丑年壬辰月庚子日,星期四。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篇,成书于公元年。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该书共收载《黄帝明堂经》穴位个,其中肘膝以下按十二经分类,其余穴位则分部按线排列,是一种分经和分部相结合的腧穴分类方法。腧穴主治与经脉相关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其他部位的穴位主要主治局部病症。《针灸甲乙经》的腧穴分类方法便于相邻部位腧穴的对比学习掌握和临床应用。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囟会,在上星后一寸,骨间陷者中,督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五壮。
前顶,在囟会后一寸五分,骨间陷者中,督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五壮。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后顶,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五壮。
强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五分,督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五壮。
脑户,一名匝风,一名会额,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此别脑之会,不可灸,令人喑。(《素问》刺禁论云∶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王冰注云∶灸五壮。又骨空论云∶不可妄灸。《铜人》经云∶禁不可灸,灸之令人。)
风府,一名舌本,在顶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脉、阳维之会,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喑,刺入四分,留三呼。
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頭形圓像天,穴居頭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
上,指頭部。上者,升也,大也。中醫有鼻通天氣,目比日月之說;穴在前頭部正中,正為陽精所聚之處。穴居頭上,猶如星之居上,精英四照,故名上星,又名神堂、明堂。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發際中點入發際1寸處取穴;若無前發際時,可先取百會,向前4寸取穴。
上星穴主治鼻不通,目眩,睛痛諸疾,有清腦利竅、疏通血脈之功。凡屬風熱上沖,鼻塞、鼻衄、風眩、目不遠視、如霧迷蒙,一切上焦風熱、頭目不清之癥,悉可取此。
主要用于頭面、目鼻疾患等:如頭風,眩暈,面浮虛,目睛痛,近視,角膜炎,視神經萎縮,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癰,癲狂,癇癥,瘧疾,熱病,頭痛,目痛,鼻淵,目赤腫痛,不能遠視,迎風流淚,鼻痔,多涕,頭風虛腫,頭屑多,熱病汗不出,嘔吐,煩滿,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額神經痛,面赤腫,額竇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經衰弱等。
用拇指指腹垂直向下壓按上星穴,每次1~3分鐘,可治各種頭痛、頭暈、目眩、目赤疼痛以及鼻竇炎、鼻出血等疾病。
《针灸甲乙经》:目中痛不能视,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后取天牖、风池。风眩引颔痛,上星主之.
用拇指指腹垂直向下壓按上星穴,每次1~3分鐘,可治各種頭痛、頭暈、目眩、目赤疼痛以及鼻竇炎、鼻出血、鼻息肉等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