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狗肉 > 狗肉市场 > 朱元璋宴请开国功臣,当菜上齐后,刘伯温为
朱元璋宴请开国功臣,当菜上齐后,刘伯温为
吓坏刘伯温的菜
朱元璋在庆功楼宴请开国功臣,看到菜上齐后,刘伯温却吓得脸色煞白。
别人问他这是怎么了,刘伯温哀戚说道:“我们今天必死无疑!”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菜,能将“神断刘伯温”吓成这样?
他又为何会说出“必死无疑”这番话呢?
朱元璋的打算
自从在一大批功臣的帮助下建立明朝后,朱元璋一天到晚,总是提心吊胆,觉得随时都可能有人密谋策划,不仅害了他的性命,还会夺走他的天下。
如今天下太平,还有谁能有这样的本事呢?
朱元璋的目光,就放在了追随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们身上。
尤其是那些为他鞍前马后,征战沙场的开国功臣们,不管是谁,都成为了他的心中刺、眼中钉。
与朱元璋“同穿一条裤子”长大的汤和,很了解朱元璋。其他开国功臣都被封为一品公爵,只有他被封了个二等侯,汤和立刻就意识到了朱元璋的猜忌。
于是汤和主动向朱元璋辞官,朱元璋很满意,还问汤和:“我该怎么赏赐你呢?”
汤和深知太无欲无求会让朱元璋起疑心,于是故意装着“为老不尊”的样子,告诉朱元璋:“臣想要个美人!”
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满足了汤和的愿望,额外给了不少封赏,风风光光地送汤和告老还乡。汤和是幸运的,告老还乡后舒舒服服活到洪武二十八年,最后以72岁高龄寿终正寝。
但其他的开国功臣就没有汤和这么好的下场了。
朱元璋认为,与其整日提心吊胆,不如先下手为强,赶在那些开国元老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将他们一起除掉,这样老朱家的江山才能彻底坐稳。
有一天,朱元璋独自坐在宫中想事情,突然有检校(jiào)跑来报告,说是又有某某大臣在背地里发牢骚,某某大臣在家中请朋友喝酒等等。
这些消息让朱元璋很是糟心,更想先下手为强了。他很快就有了主意。
朱元璋先是告诉满朝文武,说是自从立朝以来,开国功臣们虽然都获得了封赏,他却没有为大家好好庆功。他命人在南京城内建起了一座高楼,亲自写了一块“庆功宴”的金匾,挂在楼门上。
之后,朱元璋又挑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准备举行大型典礼,还亲自列出了参加这次表贺的功臣名单,每个人都另加了不少名号,以示恩宠。
可以说,朱元璋已经做到了滴水不漏,所有决定合情合理,不管怎么看都是一次正经的表彰大会。
受邀参加的功臣们都很高兴,唯独有着“再生诸葛”之称的刘伯温,却皱起了眉头。他发现事情似乎有些不对劲。
刘伯温点醒徐达
刘伯温决定向朱元璋辞官:“现在天下太平,大业已定,臣也该辞官回老家了。”
但朱元璋根本不放他走,对刘伯温再三挽留,请他一定要参加了庆功宴再说。刘伯温只好答应下来。此时他还不知道,这场庆功宴将会要了所有人的命。
如期参加庆功宴的刘伯温,只是看到桌上的三道菜,就知道今天大祸临头了。
而在这三道菜之前,首先端上桌的,是一道比较特别的菜。
朱元璋当时还有几分理智,认为不该赶尽杀绝,于是事先安排了上菜顺序,准备试探一下。
庆功宴上,端上来的第一道菜是“翡翠白玉汤”,名字看着很高雅,其实就是白菜豆腐一起炖出来的汤。当年朱元璋还在打天下时,就经常吃这样的菜。
朱元璋是想通过这道菜,试一试这帮开国功臣是否初心尚在。可是此时的开国功臣们早就习惯了现在锦衣玉食的生活,这道清汤白水的菜端上来后,谁都没有动筷子。
他们正等着接下来的大餐,看到这一幕的朱元璋,脸色却渐渐阴沉下去。他命人将准备好的三道菜端上来。
这三道菜都是荤菜,分别是燕窝羹、红烧兔肉、红烧狗肉,个个都是美味,在场功臣们吃得都很高兴。
在场的刘伯温内心十分忐忑,他发现朱元璋最近以各种理由,接连杀了好些大功臣,再联想一下他辞官被拒的经历,越发觉得这里面有名堂。
当看到端上来的三道菜时,刘伯温脸色瞬间变得煞白,知道今天皇上是要赶尽杀绝了。他再也坐不住,立刻找了个借口起身告辞。朱元璋虽然不乐意,却没有表现出来,继续请其他功臣吃喝。
但是徐达却看出刘伯温脸色不对劲,偷偷拉住刘伯温,问他这是怎么了。
刘伯温看到在座的开国功臣们兴高采烈,忘乎所以的样子,感到内心酸痛,几乎要落下泪来,却不敢透露风声。
在被徐达拉住的时候,刘伯温再也忍不住了,悄悄告诉徐达:“老弟,过会儿不要喝太多酒,不管发生什么,你都不要离开皇上半步。”
说完,刘伯温便离开了。
“火烧庆功楼”
徐达看着那三道菜,突然意识到它们正好对应着“飞鸟尽”、“狡兔死”、“走狗烹”,明白了今天皇帝的用意。
而朱元璋看到窗外手下在打暗号,知道火药和干柴已经准备好,正好桌上酒过三巡,他也起身找借口离开了。
一直在紧紧注视着朱元璋的徐达,也跟着站了起来,跟在朱元璋后面。朱元璋发现了徐达跟着自己下了楼梯,便问他:“爱卿怎么也离席了?”
徐达急中生智说:“臣特意来护驾。”
朱元璋却笑着说自己不需要护驾,徐达只管回去吃酒。
徐达只得哀求道:“皇上,您当真一个都不留吗?”
朱元璋似乎从徐达的哀求中,又想起了昔日共同征战的情谊,再加上徐达已经洞悉了自己的意图,内心产生了几分动摇。
徐达见朱元璋不说话,心中绝望,转身就往庆功楼中走。朱元璋却叫住了他说:“你既然知道了,那我就饶你一命。”
说罢,他便带着徐达离开了庆功楼。他们走后不久,庆功楼便陷入一片火海,无人生还。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朱元璋太过残忍?
事实上,“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这个传说最早见于清朝年间流传的《英烈传》中,因为赞颂了朱元璋,被满清统治者不喜,后来便加入了各种污蔑朱元璋和明王室的内容。
在《明史》之中,并没有关于“火烧庆功楼”的记载,这个传说看似真实,其实存在很多破绽。
不过,在明朝大学士宋濂的《张中传》中,的确有过朱元璋下令建造庆功楼的记载。这座楼中常年藏有火炮和弹药,朱元璋经常在有战事发生时,与谋臣武将来此议事。
宋濂还提到说,这座楼的确发生过火灾,引起了爆炸,好在朱元璋那天运气好,没有到楼上。这可能就是“火烧庆功楼”的原型。
既然这个传说并不真实,为什么相信这个传说的却大有人在呢?
这可能与朱元璋心狠手辣的性格有关。
为了给性格比较温顺的皇太子朱标扫清障碍,朱元璋以各种方式,除掉了那些不好管教的开国功臣。在短短的14年间,朱元璋就以“谋不轨”的罪名,接连除掉了丞相胡惟庸和凉国公蓝玉。
在“火烧庆功楼”中侥幸逃过一劫的刘伯温和徐达两人,最终也没幸免于难。
此外,还有开国元勋冯国胜,因为怀念战场时光,就在家乡的田地埋下大缸,让马儿拉着石碾在上面奔跑,制造战场氛围。结果这件事就被朱元璋派去监视他的人知道了,朱元璋随即以私藏兵器,意图谋反的罪名,赐死了冯国胜。
就连顺利告老还乡的汤和,其实退休生活也没那么美好。朱元璋并不完全信任他,还时常派人监视他,汤和不得不每天在家演戏,装成无忧无虑的样子,这才让朱元璋彻底放心。
可惜的是,朱元璋机关算尽,把功臣都杀绝后,他的继承人朱标却在37岁时便病逝了,只能让年仅15岁的朱允炆继位。而朱允炆却斗不过叔叔朱棣,后来甚至去向不明。
不知朱元璋泉下有知,对此结果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