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额窦炎 > 额窦炎常识 > 鼻鼽病案讨论血管舒缩性鼻炎
鼻鼽病案讨论血管舒缩性鼻炎
此案鼻鼽(舒缩性鼻炎)十分顽固。证情极为复杂,以反复流大量清鼻涕,每-毫升为主证,迭进中西两法皆未获效,治疗颇感困难。讨论后,主治者根据患者病情,综合治疗中的得失,从整体考虑,以治本为先,假温阳益气、健脾固摄以重权,舍表药而不用,桴鼓相应,立见显效。继以补肾壮阳以充先天之气,进一步培本而收全功。讨论中各家发言,对“鼻鼽”的辨证施治,结合现代医学进行了全面分析。于临床治疗本病。有参考价值。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30岁,护士,山东籍(现工作于宁夏)。因发作性大量流清水鼻涕(每日~毫升)五年,而于年7月13日入院。(医院住院号)
患者于年6月参观一次展览会回家,当天即连声喷嚏,流大量清水鼻涕,无咳嗽发热,自以为感冒,未予治疗。发病前后,自述营养条件较差,工作较累,且工作越累,发作愈加剧,伴有眼鼻作痒,头额昏痛,记忆力减退,耳鸣目花,神疲乏力,食少恶心,脱发,畏寒浮肿等症状,如此三个月后,鼻涕减少,停止发作,但其余症仅稍减逊而已。此后每年夏秋,大量清水鼻涕又发作,且逐年加剧,渐至不分季节,持续时间更长,鼻涕量通常每日约毫升,多至毫升以上。自发病以来,曾用考的松局部注射、普鲁卡因局封、胎盘血清注射、离子透入及苍耳子合剂等有短暂效果,但停药即发,大发作时用氢考的松静脉滴注,抗过敏药物亦有短暂效果。
既往史方面,年有闭经数月,服中药治愈后,怀孕生一子,近几年来,月经23日左右来潮,量多,白带亦多。年起经常有荨麻疹,每月发作数次,多在晚上,接触毛衣、毛毡易诱发,近年来约半年发一次,无其他过敏史。
入院后于鼻分泌物中找嗜伊红性细胞阴性,经耳鼻喉科会诊,检查鼻粘膜显著苍白,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美尼耳氏综合症(与过敏有密切关系)。采用抗过敏药物无效,乃请中医会诊治疗。
当时症状,常有头晕眼黑,多嚏流大量清涕,有时恶心呕吐,腰痠腿痛,并有小腿抽筋,少腹下坠冷痛,舌淡胖有齿痕,苔白带蓝而厚,面色萎黄,脉虚弦。先用葛根汤温散,流涕反增,后用真武汤、四君子汤、桂枝加龙牡汤、防风通圣丸、清肝保脑丸(藿香、猪胆汁二味)等加减治疗,六诊后因疗效仍不显,暂停中药,再度试用去氢氢化考的松口服治疗,未能控制发作,认为此顽固舒缩性鼻炎,过敏原不易找到,西医治疗有困难,乃转到中医科治疗。于年9月23日举行病例讨论。(按:7月13日入院,两个月过去了)
病例讨论
沈自尹医师过敏性鼻炎可分为二型,季节性型是由季节性花粉为过敏原引起;持久性型其病因较复杂,掺有体质因素,不分季节持续发作,亦称血管舒缩性鼻炎,其治疗颇棘手,用激素治疗亦只70~80%效果。本例属于后者,曾两度用激素效果不显,可称顽固。
从中医方面考虑,鼻流浊涕称鼻渊(俗称脑漏),属热,宜辛凉宣郁;鼻流清涕为鼻鼽,属寒,宜温散或温补。但郁热者多,虚寒者少。患者起病于劳倦,流涕量特多,但腥不臭,且见头晕眼黑欲仆地,少腹下坠冷痛,白带多如水状,面色萎黄,肢软,舌淡胖,均属中气不足之证,又有脱发,耳鸣,畏寒,虚浮等肾阳不足现象。从治疗过程来看,初用葛根汤温散,反见大量流涕,以后改为温阳益气,针对体质着手,一度略有好转,但是否因处方中仍以虚实兼顾,杂有发散药之故,清涕又增多?可考虑仍用温阳益气之剂,帷去麻黄,以后用补肾作为巩固。
苏读贤医师患者向有疰夏,是脾胃虚弱,中土湿重之体质,脾胃虚则中气不足,发病之际又有劳倦伤中之病史,则治疗应着重益气健脾化湿。此外患者有眼、鼻作痒,一般鼻痒为表症,可辛温发散,但发散药不效,追其原因,是表虚易感邪之故,则玉屏风散应是对症之药,其中芪、术既可固表,又益气健脾。至于患者有脱发,腰痠,目花,尺脉弱,月经不调等,与肾亏有关,但不显著,可以不用补肾。
胡安邦医师根据病史,患者去宁夏工作二年后患此病,宁夏较冷,易感寒邪,起病之初是表症,当从外感论治,但以后历年发作,易地上海后发作如故,则不能再作表症看。从六经辨证,由表入里,已入阴经,再说患者向有疰夏,食少,乏力,头昏,怕冷,白带多,大量清涕。按鼻涕、白带,在人体为津液,脾为胃行其津液,脾胃湿重,中阳不足,津液输行失常。长期以来,阳气亦日渐衰弱,王叔和认为多流津液骨髓枯,鼻多流涕则脑髓空虚,叶天士亦以痒为少津。故治宜温补脾肾之阳气,填补精髓。可用熟地、阿胶、鹿角胶、甘杞、杜仲、干姜、附子、当归、党参等。
唐吉父医师长期居于寒地,有寒伤肾之因素,肾为先天之本,为气之根,舌大有齿痕,耳鸣目花,都是气虚之症,宁夏气候较冷,而患者仍易疰夏,证明其气虚明显,卫气不固,不但开泄,也易受邪,起病为风伤卫,为伤风表症,经久不解,本体为气虚,緾绵为慢性里症。发病之前先有鼻干痒,痒属风,亦属火,《内经》以痒痛皆属于火,风寒袭入人身,日久一定郁而化火,外见恶寒、肢冷等阳气不足现象,内有鼻痒、黄痰等肺热症状,故病实体虚。治疗可分二个阶段,见流清涕、鼻痒时,可清上焦气分之热,此属临时应用,稍缓解则治本,脾土生金,金全则卫气足,然而补肾阳可生土,且鼻流清涕为鼻鼽,属虚寒,为长久计,可治肾着手,用金匮肾气丸之类。
徐迪三医师劳倦伤中,亦可伤肾。肾阳不足可影响脾阳,所以见畏寒浮肿,纳少。肾主五液,鼻涕为五液之一,大量流涕影响肾阳,故大便干燥。治疗分二阶段,鉴于停药后胃纳更差,乏力更著,脾阳不足症状更突出,故目前先用参、芪之类健脾胃,以后可用河车大造丸、金匮肾气丸之类,温阳兼补阴。且河车为血肉有情之品,大补气血,用之当有裨益。
李月如医师从脏象学说体会,五脏与五官相配,鼻为肺窍,五脏主五液,肺主涕,患者五年来反复鼻流清涕,病与肺有密切关系,肺主气,其合皮毛,肺虚则气弱,患者属气虚而易感风寒。治疗方面我亦想分二阶段,发时按“损其肺者益其气”的原理,可用玉屏风散,固表而不留邪,或小青龙汤去麻黄,取其调和营卫,方中五味子与细辛、干姜同用,一开一阖,浊气散而清气不散。不发时则保元补中补肾,而为善后之计。
陈泽霖医师鼻腔内流出大量分泌物,古书有鼻鼽、鼻渊等名,前者属寒,后者属热。《证治要诀》云:“流清涕系肺寒脑冷所致;流浊涕系肺移热于脑所致。”李时珍说:“鼻鼽流清涕,是脑受风寒;鼻渊流浊涕,是脑受风热。诸阳皆上会于头面部,阳气虚者,可形成鼻鼽”。患者主症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大量清涕,疲劳受冷后易发作,舌苔白润,是阴气太盛,阳气不足,我亦认为补中益气,温阳化浊较好,可用人参、附子、桂心、干姜、吴萸、细辛等,亦可配合艾灸法。
邓学稼医师未见病人前,曾考虑是否为脑髓液鼻漏病,该病有先天性及后天损伤性两种,病员幼时无此病状,年长后又无损伤,如系该病则流涕应是持续性,状如清水,且和体位有关,诊断可以从脊髓腔内注入美蓝,于鼻涕中见美蓝。但患者流涕为间歇性,而且性质是粘液,当属过敏性鼻炎范围内。患者以前住山东,后至宁夏,似与地域有关,鼻部不易适应寒冷干燥气候,因此或有分泌过多而代偿。该例虚症明显,流清涕,毛发憔悴属肺虚,易疰夏属脾虚,舌胖淡白,怕冷属肾虚。故不发时以补肺、脾、肾为主,发时按鼻涕清浊论治,涕浊俗称脑漏,古人称胆移热于脑,相似于额窦炎,可用清肝保脑丸治疗,习惯上喜用辛凉。涕清作寒症,用温散,如川乌汤法加减。
盛梦仙医师患者从小易疰夏,体质素亏,至寒冷地带工作,室内较热,冷热不调,易致外感,反复发作,尤其以后发生浮肿闭经,经过治疗虽有好转,现有脱发、毛枯等早衰症状,同时耳鸣目花,涕泪并至,好似老年人机窍松弛,精气不固的情况。在肝肾不足,气血虚亏的影响下,渐至冲任失调,进一步督脉为病而流清水涕,说明本例的发病过程是脾胃薄弱,受外感后留恋不去,致体质更亏,累及肝肾,由于局部症状带出全身症状,故治疗不能放在开肺窍,而且按脉二尺不足,更是下元亏的明证,阴阳并虚,以阳虚为主。治疗应用胶滋性药物以补养精血,但须胃口好才能接受,目前以补中气为先,但是单补中气可能效果不显,须加通阳之法,建议可用参、芪加桂枝、干姜之类。
经讨论后,姜春华主任认为以上意见很多可作治疗上参考,文献虽有防风通圣丸和葛根汤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记载,但对本例患者的体质来说,似未符合,虽然也配合改善体质的药起到一时好转的作用,但未能得到肯定的好转,今后治疗单用以前改善体质的方法,以温阳益气健脾为主,佐以固濇、安神、补肺,尽弃表药不用,观察一个时期。药用:移山参、附块、黄芪、生于术、山药、龙骨、煅牡蛎、茯神、五味子、枣仁、半夏、百合等加减,三剂后即见清涕量显著减少,每日仅20毫升左右,坚持服用此方过程中,曾有小发作三次,每次~毫升,最后一次发作在同年10月底,至年1月25日起改为补肾为主加以巩固,处方以熟地、山萸肉、山药、菟丝子、当归、杜仲、牡蛎、龙骨等加减,以后未再发作,年2月12日出院,在门诊随访至年4月20日,除曾有荨麻疹发作,及时用天王补心丹制止外,鼻炎始终未发。
结语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应先找过敏原,避免与之接触,或用过敏原作脱敏治疗,如过敏原找不到,可用抗组织胺药物,如苯海拉明、非那更等以制止症状,中药以清肝保脑丸吞服甚有效验,一般过敏性鼻炎流涕量不会很多,即使大量流涕,很少如本例之达~毫升/日,而且经二次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说明并非单纯过敏,而掺有体质因素,通过中医讨论亦一致认为目前主要矛盾在于体质虚弱,至于虚弱的程度,虚弱的处所,以及如何处理此虚弱的层次,有以下三点体会:
1.患者最初为脾虚气弱的体质,经外感触动局部,在体质虚弱之基础上,使发作反复绵延,最后此大量流涕又使体质更亏,累及肝肾。过敏性鼻炎本不足奇,但在整体虚弱情况下,使症状严重起来,本例即为自整体→局部→整体。治疗无疑应从整体着手。
2.在病例讨论前,以为此病人为虚实兼见,故补虚之方中杂有祛实之药,通过治疗反证,认识到患者为纯虚寒之症,经采用温补兼固涩,效果甚佳,已有半年未复发。
3.患者已有肾虚症状,属久病及肾之例,而由于中气虚症状更为突出,则温阳益气在先,以控制症状,补肾在后,以巩固防发。
(沈自尹等整理)(本文发表在年9期第31页上)
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医教研组
名词解释
鼽qiú
(1)鼻塞不通[haveastuffynose]。又名鼻鼽、鼽鼻、鼽水。如:鼽欬(鼻塞不通);鼽窒(鼻塞不通);鼽荼(受鼻塞不通之苦)
(2)流清鼻涕[havearunningnose]。如:鼽衄(又流鼻涕又流鼻血)
疰夏
疰,有灌注和久住之意,多指具有传染性和病程长的慢性病,主要指劳瘵[chronicinfectiousdisease]。
疰夏(中医学名词。通常指夏季身倦、体热、食少等症状)
上海第一医学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