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额窦炎 > 额窦炎预防 > 变态反应过敏科开展首例国际多学科会诊

变态反应过敏科开展首例国际多学科会诊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中,“推广远程医疗”是《建议》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提出的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之一。我院变态反应(过敏)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利用科室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平台,基于5G技术和人工智能病理分型专利技术,开展国内首例线上线下结合的国际远程MDT,为一例复杂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马先生是一名33岁的男士,10余年前开始出现反复鼻塞、流脓涕、嗅觉下降,确诊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先后在外院和我院进行两次手术,术后仍反复鼻塞、流脓涕。两年半前复查鼻内镜,发现鼻息肉再次复发。经奥马珠单抗(人源性抗IgE单克隆抗体)治疗(已注射2针)后,鼻塞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有流脓涕、嗅觉下降,且阴雨天和疲劳时易发生额部头痛、咽部不适感和气喘等。为了寻求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向我院变态反应(过敏)科提交了MDT的申请。变态反应(过敏)科办公室收到申请后,召集相关学科专家举行线上和线下国际远程互联网MDT。本次MDT由耳鼻咽喉科杨钦泰教授(变态反应科主任)主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李源教授(变态反应科国内学术领头人)、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室主任王德云教授(变态反应科国际学术领头人)(远程互联网线上连接)、儿科陈壮桂主任医师(变态反应科副主任)、皮肤科冯佩英主任医师(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呼吸内科周宇麒主任医师(变态反应科核心骨干)、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黄雪琨副主任医师(变态反应科核心骨干)、消化内科陶金副主任医师(变态反应科核心骨干)、中医科戴敏副主任医师(变态反应科核心骨干)等专家,围绕该病例进行多学科会诊。会诊开始前,专家团队为患者完善了肺功能检查和过敏原检测,结果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中重度气道高反应性(AHR),血清总IgEIU/mL。为实现精准诊断和治疗,利用杨钦泰教授课题组专利技术“慢性鼻窦炎病理学人工智能诊断平台”对患者的鼻息肉组织进行了细胞学层面的人工智能精准分型,结果显示其病理分型为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II型鼻息肉)。根据变态反应(过敏)科的MDT程序,各学科专家详细询问了患者病情和查体,并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内镜室的协助下完成了鼻内镜即时检查(由李源教授线下和王德云教授远程线上同步指导)。中医科戴敏副主任医师为患者现场诊脉,并进行了体质辨识(特禀质和湿热质)。各专家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鼻内镜检查中医科戴敏副主任医师为患者诊脉经过对病情的系统性分析,专家们认为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其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高度浸润,血清总IgE高,且合并下呼吸道的哮喘。专家们为患者定制了西医的抗炎、抗过敏和中医体质调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患者血清总IgE高(但尘螨特异性IgE不高)和对口服激素依赖的特点,两位学科带头人建议可以在最大限度减轻鼻腔和鼻窦炎性负荷(轮廓化外科切除)的基础上可辅助奥马珠/杜皮鲁单抗的治疗(内科切除)。此外,专家们还对患者作出了环境控制以及日常饮食(药膳)的长期指引。各专家在学术领头人李源教授和王德云教授(国际远程线上)指导下讨论分析患者病情

中山三院变态反应(过敏)科将秉承“整体平衡、中西融贯、同病共治、精准施策”的治疗理念贯彻到所有过敏患者的诊治和多维度的目标管理中。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勇立潮头,应用新信息技术结合新诊疗模式,为过敏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来源:变态反应(过敏)科

编辑:叶张翔

初审:甄晓洲

审核:周晋安

审定发布:丘国新戎利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dg.com/edyyf/1005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