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狗肉 > 狗肉做法 > 从展跖的盗亦有道到梁山的替天行道,盗何时

从展跖的盗亦有道到梁山的替天行道,盗何时



“替天行道”和“盗亦有道”都是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成语,但要说起他们本身的含义和典故,能够回答上来的怕是没几个。我们依稀记得梁山泊忠义堂外挂着“替天行道”的大旗,某些影视剧里的强盗大言不惭地说着什么“盗亦有道”,亦或理解为罗宾汉之类侠盗的风骨,如此一来貌似两个“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合。

▲梁山貌似兼而有之

不得不说,这样的认知都是片面的,哪怕是出去装那什么都嫌分量不够。何谓道?两个成语的行为主体的确多指“盗”这一社会边缘群体,二者的表述又有何区别?请听笔者分解。

道可,道非,常道。理解可以千变万化,然真实的“天之道”不是洗脚城,“盗之道”也不会讲道理。

天之道:真的不是惩恶扬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像分,阴阳之侯烈,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章。”--《九阴真经》

上述心法乃是唐朝黄裳所创,开篇阐述天道,内含内功、轻功、拳、掌、腿、刀法、剑法、杖法、鞭法、指爪、点穴密技、疗伤法门、闭气神功、移魂大法等武林绝学。练成其中任一绝学即可独步武林,比如梅超风和周芷若的九阴白骨爪。

好吧,不开玩笑了,如此浅显而奥妙无穷的阐述显然超过了今人的智慧,其版权当属春秋时期的第一位思想界大牛老子,其原文表述如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道德经》

这里的“道”指的是天地间的自然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比如气压的流动、冷热的对冲和污染的扩散乃至归于自净。至于人之道则恰恰相反,套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马太效应”--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这是人类社会的自发属性。

▲好吧,这张图是故意的

从字面上而言,“替天行道”就是假他人之手强行实施天道了,具体操作方案就是“劫富济贫”,玩大点则是“均田免粮”,的确是自诩为“好汉”们的行为标杆,哪怕只是说说而已。

如此一来,这更像是“侠”的做派,而非“盗”了。

盗之道:祖师爷的行业质量标杆

笔者曾认为,“盗亦有道”应该指的是盗贼行业的价值观,比如不滥杀无辜之类的,直至翻开先秦典籍,才知道错的离谱。

跖之徒问於跖曰:“盗有道乎?”跖曰:“奚啻其有道也?夫妄意关内,中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後,义也;知时,智也;分均,仁也。不通此五者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无有。--《庄子·外篇·胠箧第十》--《吕氏春秋.仲冬纪第十一》

在《庄子》和《吕氏春秋》中有一段雷同的描述,盗贼界祖师爷展跖先生告诫下属: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盗,必须具备圣勇义智仁五大标准,即能猜出房屋财物的所在为圣;行动之时身先士卒为勇;审时度势决定是否下手为智;最后一个离开为义;公平分给手下为仁。

所以展跖所言并非什么行为准则或道德标准,贵为天字第一号大盗和后来的盗贼祖师展跖,从未给手下或后来人提过行为准则或道德标准,而是强调一个大盗的基本素质。

为了说明庄子的原意,笔者举两个例子。

将者,智、信、仁、勇、严。--《孙子兵法》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道德经》

上文分别是典籍中关于为将和为君的素质要求,是否与“盗之道”有着莫名的相似?庄子不动声色地讽刺了帝王将相群体。

▲敢以“春秋”作为书名,的确不是凡品,思想价值几乎不亚于《淮南子》

按照时间维度,庄子是“盗亦有道”的原创,而吕不韦的门客们也领悟到了先辈的寓意,于是追加了一段干货。

备说非六王、五伯,以为尧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汤、武有放杀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世皆誉之,人皆讳之,惑也。故死而操金椎以葬,曰:“下见六王、五伯,将敲其头矣!”--《吕氏春秋.仲冬纪第十一》

展跖眼中的上古六王和春秋五霸皆是沽名钓誉而填一己之私的伪君子,世人却历代称颂,搞不懂啊!骂过之后还不解气,甚至临死之前还要求带着金锤下葬,念念不忘要去敲那帮人的脑袋。

这看似无厘头的举动背后其实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深意:圣王其实跟盗贼一个德性,这正是盗贼的存在之道:和尚能做的,道士也做得,表面上的行业标准,骨子里的存在即是合理。

上一节留下两个问题,“天道”之外,“替天行道”为何没有典故?“盗亦有道”的行业质量标杆究竟何时演变成了“替天行道”的道德要求?

没有典故,只有出处的“替天行道”

“典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现代汉语词典》

成语的典故,多半来自古代典籍,极少部分来自诗词,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是官方承认的文化因素,而“替天行道”却出自古代“下九流”的“戏”,一直被当成上不得台面的狗肉,在建国之前甚至不能享受成语的待遇。

“你山上头领,都是替天行道的好汉”。--杂剧《李逵负荆》“有个公道大王牛皋,聚众在此山中,称孤道寡。”--《说岳全传》

这四字最早的出处来自元代,与小说情节的大有出入,结合杂剧情节,李逵这个莽夫所言的“道”乃是“公道”,天则还是上天,而这样单纯而仗义的山贼显然不止李逵一个。

而从杂剧到施耐庵的小说,“替天行道”的含义可以用画风突变来形容。

“替天行道”的命门

我等兄弟在此共聚大义,并非只为打家劫舍,杀人放火,贪图一时的快活,各路义士相聚这梁山,为的就是除暴安良,辅国安民,匡扶正义,替天行道!”众人齐呼:“替天行道!替天行道!”晁盖:“擂鼓,挂旗!”--《水浒》

《水浒》中第一次出现这四个字乃是九天玄女对宋江的嘱托,而展示在众人面前则是宋江初上梁山之时,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晁盖听不懂话中话,只觉得热血沸腾,想的是以后杀人放火、攻略城池的合法性宣言,不料想此乃宋江招安大计的第一步:最好的“替天行道”,又怎么比得上加入朝廷呢?

其实从原文来看,他们也未曾有过任何惠及百姓的举动,除非把晁盖阻止“兀自在江边杀人”(阻拦未果,宋江甚至没发话)也算上。

▲看宋江这小眼神

总之,梁山在宋江时代的“天道”绝非“损有余而补不足”,而是另有所指:皇权时代的天从来就不是什么自然法则,而是高高在上的帝王意志。为一百单八将定岗定编的石碣,“侧首一边是‘替天行道’四字,一边是‘忠义双全’四字”,这“天”所指何物,一目了然矣。

然而,“替天行道”却恰恰是梁山的政治纲领,宋江通过结识宿太尉、“义释”高俅甚至找李师师走后门的关系一步步接近皇帝,试图让耳根子软的宋徽宗相信他们是忠臣义士。见识如此,结局当不难预料,所以当忠义堂上的杏黄旗高高挂起之时,也预示了梁山的最终命运。

“故德侔天地者,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春秋繁录》

华夏自古最重名分,夷夏之防,君臣之伦,昭穆之序,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既然天的儿子在人间当皇帝,何人敢越俎代庖来操这份心?唯有一心想着招安的宋江而已。

貌似宋江曾经离目标很近,但从将星凋零到最后的一杯毒酒,他还会认为宋徽宗真的只是“被奸邪蒙蔽”吗?他没参透的是:“替天行道”毕竟只是官方未曾授权的非法行为,古今皆然(不解释)。

集体意淫:展跖之道与“替天行道”的交接

接上文,当“替天行道”大旗挂起之时,宋江已经完成了梁山斗争纲领的更替,我们可以理解为晁盖时代的梁山依旧奉行着展跖的“道”,比如生辰纲和火并王伦事件,而宋江则将这一标准拔高到了道德层面,从单纯的“聚义”到操起朝廷的心。

▲火并王伦事件:这才是大盗的做派

而盗逐渐被优化成了侠,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前文《三侠五义》的“官侠”,为何不再有“游侠”和“任侠”的洒脱?中,笔者用字揭示了“侠”这一群体在皇权面前从桀骜不驯到唯唯诺诺的全过程,在成为“官侠”之前,展昭是“游侠”,白玉堂则是“侠盗”,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地下世界的食物链顶层,某种意义上既是“阳光背面”的秩序维护者,也是“替天行道”的践行者。

▲展跖:安心从事盗贼这份有前途的工作不好吗?

但他们依然对官身充满了幻想,因此厚颜结交包拯,讨好宋仁宗,最终成为了“御猫”和“御鼠”,某种意义上讲,二人已经完全背离了展跖祖师爷的教诲,甚至欺师灭祖不认同“盗”的身份了,但也有盗贼业务精通的北侠欧阳春将局部合作当成最后底线,对他的招安无异于天方夜谭。

在笔者看来,盗和侠的区别还是挺大的,之所以我们会将“替天行道”的道德要求强加于“盗”,在于知识分子阶层的集体意淫。比如《三侠五义》是一个官身对于体制外有着无限诱惑力的世界,武者要么投身正义的包拯,要么追随襄阳王求一个“从龙之功”。可惜,事实上二者的关系一般会被称之为“豢养”。

《水浒》的好汉们拼上性命完成了宋江的“政治正确”:招安、北伐和讨逆,直至喝下代表“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的毒酒,他们是统治者理想化的炮灰。而实际上,各个山头盘踞着的都是晁盖这样的人。

集大成者则是金庸先生,他基于个人经历和感悟将儒家的家国情怀融入笔下的江湖,顺便打造出一套“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价值观体系。比如《神雕侠侣》中的襄阳城下,一贯行事乖张的杨过居然也领悟了郭巨侠的境界,带着“山西一窟鬼”、“白额山君”和“金甲狮王”等一众游魂野鬼前来助阵,他们也被强加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帽,若不是小龙女还在世,没有羁绊的过儿岂不是要带着这群人收复河山?

▲辛弃疾:独一份的风流和热血

在不断的翻拍和赏析当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将这套标准强加于“盗”或者“侠”这一群上,但意淫终归只是意淫,从古至今除了一个辛弃疾,我们何曾听说第二个这样的侠?唯有梁山的结局才是最真实的残酷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dg.com/edyyf/10076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