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狗肉 > 狗肉吃法 >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佤寨,这里有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佤寨,这里有



翁丁佤寨印象

说到原始部落,大家肯定会想到非洲的大森林里面生活的原始部落,殊不知,我们中国目前也还存在一个原始部落,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佤寨”。翁丁佤寨坐落在云南省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该佤族寨子有多年历史,目前生活着90多户人家,约多人。

翁丁佤寨翁丁佤寨村落——四面环山环树翁丁佤寨的茅草屋

生活在翁丁佤寨的人们保持着原始的信仰,住着传统的茅草屋,穿着自己纯手工制作的衣服,养着牲畜,从事着传统的手工农业,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认为村子周围的树林是“神林”可以保佑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没有人敢去砍伐这些树。这里的人非常淳朴,并且好客,如果有客人来到这里,不但不会受到排挤,反而会用这里独有的“苦茶”来招待大家,虽然语言不通,不过这里的人们却是非常热情。

手工织布古老的生活状态

佤族食俗印象

过去,由于生产力低下,佤族人民能作为主食的只有大米、包谷、养子、小米、小红米、豆类、山整,野菜等。佤族的主食分主食(主粮)和副食(杂粮)两种。主粮为大米,若是哪家没有大米就算是缺粮户。佤族一般是日食三餐,上午吃干饭,下地干活时吃响午饭,有的带冷饭,有的带锅到地里煮稀饭。若响午饭是稀饭,晚饭就吃干饭。稀饭也叫烂饭,即把米菜以及盐巴辣子等食物放在一块煮。佤族肉食主要是牛、猪、鸡、狗以及猎获的兽、禽、蛇、鼠类、鱼、螺蛳、螃蟹、蚁中蛹、蜂儿等动物肉。

佤族制作美食

佤族的炊具、餐具过去是以土制、木制为主,如土锅、土碗、木碗、葫芦碗、木勺、竹勺等。木碗形似木盘,竹勺是用一段竹子砍成的。木勺是用较松软的木棒精凿的。葫芦碗是把一个葫芦切成两半而成。现在多用铁、铝制成的炊具。餐具除筷子为竹制外,其余的都是铝制、陶瓷品等。有的村寨已开始用电器煮饭、炒菜。

佤族装饭装菜的葫芦碗

过去,佤族吃饭不用筷子。吃饭前要洗手,用手抓饭。现在都用筷子、调羹吃饭,用手抓饭已成为历史了,但饭前洗手、饭后漱口还沿袭至今。佤族吃食物有均分的习惯。饭菜熟后,一家老小都要蹲在火塘周围。每人一碗,由主妇把饭菜盛在碗里。有的地方是分菜不分饭,饭是盛在竹篾桌里,每个人各自端着菜,全家老幼围着竹饭桌席地而坐。佤族过去吃肉也要分,人人有份。肉是一整块煮熟,吃饭时由主妇切成一砣一砣的,每人分一砣。吃饭时非本家庭成员的若是在场也可以分到一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佤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人们的传统观念、传统习俗也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手抓饭

佤族稀奇古怪的三大饮俗

煮浓茶(苦茶)

茶是用来泡的,而阿瓦人民却是用来煮的。喝浓茶是佤族老人的一种爱好。将茶叶放进土缸或口缸里熬。其冲茶的方法是这样的,先把茶叶放进缸里,炒至焦黄,然后用水冲洗,洗后用水煮上十几分钟,茶缸里插有一根小棍,用来搅茶。将茶汁滤在小盅里便可饮用。饮时虽感觉苦,但过几分钟后、一股甜味回荡于舌尖。喝上一杯这样的浓茶,便可长时间解渴。佤族人外出劳动或是要远行,都要喝这样的浓茶,这样到山上或者赶路时就不会口渴了。

煮浓茶

饮水酒

佤族人喜欢喝水酒,大多数佤族家庭都会酿制水酒,水酒成了佤族人待客议事、杀鸡宰牛、婚娶丧葬、起房盖屋的必备品。佤族中有无酒不成礼的习惯。水酒,佤族称布来浓,是佤族民间传统的一种散热解渴驱乏的清凉饮料。水酒以小红米、高粱、包谷、麦、粟、薯、糯米等粮食作物为原料,以小红米、高粱为最佳。其酿制方法是∶将原料炒黄,若是包谷还要磨细些,蒸或煮成饭,煮后晾在篾笆或簸箕上,凉了后拌上酒药,(过去佤族以糯米为原料,自己制作酒药),酒药拌均匀后,用野芭蕉叶捂在箩筐里。裹严放在火塘旁边或太阳下加热。四五天发酵有酒味后装进酒坛里,把坛口裹严存放在墙角落。水酒保留时间越长,味道越好。饮用时取出来泡滤。泡滤程序是这样的;先将吸管插入,然后放进冷水,浸出酒味后,再把水洒吸出即可。有时不整坛滤出,只把部分酒料装进滤酒器里兑冷水,泡出酒味后,将水酒滤出来,用二个空坛子接酒。水酒的颜色一般是乳白色或者金黄色,呈液体状,是阿佤人待客的饮料之一。

酿制水酒佤族用竹筒喝水酒

抽烟、嚼槟榔

佤族有些地区喜欢抽旱烟,有些地区喜欢嚼槟榔。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即用麻栗树叶和石灰煮成。有些地区也自己种植草烟,将鲜烟叶摘来晒至半干时用手揉一下然后再晒干即成。过去,佤族妇女有染齿习惯,即嘴嚼狗屁藤果子和石灰,嚼上数次后白牙自然就染黑了。染牙齿既有健齿作用,也是为了美,佤族妇女尤以黑齿赤唇为美。

抽旱烟的佤族佤族妇女与黑齿为美

佤族的传统经典美食

鸡肉烂饭

佤族人食用鸡肉也有几种制作方法,如烧、炒、煮、煮烂饭等。其中,以煮鸡肉烂饭吃最为普遍,也是佤族人招待宾客的一道上等佳品。佤族的鸡肉烂饭,不同于普通的大米饭,它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一道菜来食用的。鸡肉烂饭比普通大米饭要软得多,而比稀粥要干一些。佤族的鸡肉烂饭,就其处理鸡肉的方式和制作程序,有两种做法∶一种叫做手撕鸡肉烂饭,另一种叫做刀砍鸡肉烂饭。其中,手撕鸡肉烂饭被认为是最讲究的鸡肉烂饭,制作工序较另一种复杂,其味也更美。

鸡肉烂饭

手撕鸡肉烂饭。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通常是这样的∶鸡杀好了以后,不砍不剁,整个地放进锅里用清水煮。鸡煮熟后捞出来,将淘洗好的大米放进鸡汤里煮,煮一阵后,抓一把酸笋放进去再煮,一直到大米煮烂为止,比大米饭要软一些,但不能太稀。若汤太多,可将它灌掉,或者多煮一阵,把米汤浓缩,然后把锅抬下来,盖好。煮熟了的鸡,不用刀砍,而用手撕。将鸡肉从骨头上撕下来,撕得越细越好。撕碎的鸡肉集中在一只小盆里,把备好的佐料如薄荷叶、茴香叶、辣蓼等切细撒在鸡肉上,再把花椒面、盐和辣椒面撒在鸡肉上,然后仔细搅拌,搅拌好了,倒进烂饭里又搅拌,搅拌越透越均匀越好,这样,手撕鸡肉烂饭就制作出来了。其中,要掌握好各种配料的数量,要恰到好处。

手撕鸡肉烂饭

刀砍鸡肉烂饭。刀砍鸡肉烂饭较之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程序要简单一些。将鸡肉砍成小块,放进锅里用清水煮。先煮一阵鸡肉,快要煮熟时下大米,鸡肉和米一块煮。大米快煮熟时,放进一点酸笋,然后再煮,一直煮到大米烂熟为止。若米汤多了,就津掉一些,或多煮一阵子,让米汤浓缩。最后把锅抬上来,将备好的佐料(与上一种同),花椒面和盐巴辣子等放进锅里,仔细搅拌,直到均匀。这样,刀砍鸡肉烂饭就算制作好了。

刀砍鸡肉烂饭

鹌鹑肉汤

鹌鹑肉汤,是诸种鸟肉汤中的佳品。佤族人喜欢喝鹌鹑肉汤,不论哪一位佤族人,只要看见活鹌鹑,就会脱口而说∶能喝上一口辣辣的鹌鹑肉汤就好了!

鹌鹑肉汤确实好喝,味道鲜美,香甜可口。也难怪低族古老民歌中唱道;水芹菜汤淡如水,鹌鹑肉汤美无限!低族人每逢捕到鹌鹑,首先想到的就是煮汤喝。很少有人作烧、炒和煮烂饭。

通常是这样制作的;鸟毛不生拔,而是在火叶上燎,把毛根拔干净,再烧烤一阵,将鸟肉烤黄,然后拿掉肠肚。鸟肉不用水洗,砍成几块放进锅里用清水煮,几片槟榔鲜叶洗净后在手心里揉几下,也放进锅里和鹌鹑肉一块煮,最后再放进适量的酸笋以及盐巴、辣子和花椒面。辣子可多放一点,这样煮出来的汤,才香气宜人,让人口角流涎。

鹌鹑肉汤

松鼠肉汤

松鼠肉汤也是佤族人喜爱的野味汤之一。古代佤族人,百姓给王子头人呈送贡品,干松鼠就是指定的贡品之一。人们将松鼠尾巴缝在孩子们的帽子上,大人也将松鼠尾巴插在自己的包头上作为装饰品,据说这样还可以驱邪保身。直到今天,佤族人猎到一只松鼠,拿回家来煮汤喝,每每要请最受尊敬和爱戴的长者以及最要好的亲朋好友一同喝,以表示尊敬和友好,说明主人以后更有运气,会打得更多的松鼠。

松鼠肉汤的制作方法∶用火先将松鼠最表层的毛燎一遍,然后用竹片把烧焦的毛刮掉再燎一阵,把烧焦的鼠毛根部及烧焦的表皮刮下来,装在小碗里。鼠毛刮干净后再烤黄,然后将松鼠的肠肚取出,留下一截苦肠(松鼠肠子有一截呈白色、佤族把它叫作苦肠),不用水洗,砍成小块放进锅里用清水煮。把几片槟榔鲜叶洗净,揉烂后丢进锅里,然后放进适量酸笋、花椒面以及盐巴辣子(辣子可以多放一点),汤要一次放足,不可再加。洗了肉和加了水的松鼠肉汤不太好喝。

小黄散叶汤

小黄散又名三丫苦、三叉苦,多年生长灌木,树叶树皮其味苦凉,佤族人偏就喜爱它的苦味。民族家平时都喜欢煮小黄散叶汤喝,特别是春耕农忙季节,农民们辛苦了一天,收工回来喝上几口小黄散叶汤,浑身舒畅了,胃口也开了。第二天起来,疲劳全部消除。他们说,这都是因为喝了小黄散叶汤的缘故。

佤族人喝小黄散叶汤,往往是在以小绿豆作菜的时候。佤族人喜欢用小绿豆做菜吃,其做法是把小绿豆煮烂,将豆水笔掉一些,然后回一下锅,将豆捣烂,放进适量的盐巴、辣子,把辣蓼叶和生姜洗净、切细后放进去同小豆一起搅拌,这样就成了一道很美的下饭菜了,其豆水还可以用来煮小黄散叶。制作方法是∶先煮一阵小绿豆,然后把小黄散,叶放在火上烤黄,烤黄后放进豆汤里,再将一小饼臭豆豉,烤黄后揉碎放进汤锅,最后加一点酸箕,切几片生姜丢进去,还有盐巴和辣子(辣子可多放一点),这样煮出来的汤就是小黄散叶汤了。

螃蟹、鱼捣酱

佤族的菜道文化中,捣酱菜极受欢迎,被列为佤族的佳肴之一。佤族人喜欢食用捣酱菜,是因为捣酱菜味鲜美而浓烈,开胃激发食欲。制作捣酱菜的材料很多,水中的动物、山上的昆虫、一些野菜,通过搭配都可用来制作捣酱菜。其中,以螃蟹和鱼虾为材料的捣酱菜最为有名。捣酱菜,佤族称作抓。制作过程很简单,其特点就是捣,捣成酱后食用。

舂螃蟹酱

制作方法:先将螃蟹或鱼(鱼捣酱菜以小鱼最佳)洗净放进锅里用清水煮,放进适量的酸笋再煮,最后再放进水蓼和南瓜尖。煮熟后将锅抬下来,把汤水灌干,先把花椒、盐巴和辣子舂细,然后把锅里的东西全倒进舂臼,用春棒捣烂。捣得越烂,拌的就越透。若有味精,洒进一点味道更佳。这就是佤家人的捣酱菜了。佤族人的捣酱菜,不仅味美而且开胃,但是因其味浓烈,不可多食用,吃多了反而伤胃。因此,制作捣酱菜,数量往往较少。佤族人说∶好吃的不要多,多了就不好吃!

螃蟹酱

牛苦肠、鹿子苦肠汤

佤族人喜欢食苦、酸、辣的菜肴。除小黄散叶汤外,牛苦肠汤、麂子苦肠汤也具有独特风味。佤族宰生、或猎获到麂子时,剥好皮后先剖腹取出苦肠,晒干备用。苦肠汤的制作方法是∶将盐巴辣子和少许大米放入锅内用清水煮,开沸后放入一点酸笋。取适量的苦肠在火塘边烘黄,烘黄后放入碗内,用勺子舀出锅里的汤,再用勺子或者春盐杆将碗里的苦肠碾碎,连水带苦肠倒入锅内再煮,同时用勺子搅拌。米煮熟后抬下来,最后将花椒面、大蒜汁、葱叶等佐料放进锅里搅拌,这样苦肠汤就制作出来了。味道苦凉,其功能是健胃生津。

苦肠的另一种吃法是煮烂饭。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米煮熟,再把苦肠烘黄碾碎放入锅内,最后加上盐、辣子、花椒、葱、蒜、姜、薄荷、辣蓼等,搅拌均匀即可食用。这种吃法苦辣香味浓,别有一番风味。

牛苦肠汤

牛肉酸菜

牛肉酸菜也是迎宾佳肴,主要是以牛肉、酸菜、小豆、旱谷米为原料。酸菜是佤族人特制的干酸菜,其特点是酸,干而不焦,不怕油蚀,存放时间长。其做法是∶砍一筒两尺长的龙竹洗净晾干,将青菜洗净,装入竹筒内压紧塞满,然后加入来汤再用烘过的芭蕉叶将竹筒口封好,置于火塘边,或有阳光的地方,四五天腌酸后即可除掉封口,用竹篾扎紧成捆晒干备用。刚出竹筒的酸菜很爽口,还有一股竹香味。

牛肉酸菜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牛肉或者牛干巴同一把小豆和旱谷米一同放入锅里煮烂,然后将温水泡散的酸菜切碎倒进锅内,煮至汤汁成粘稠状,再将生姜、花椒、山胡椒、辣椒、三叉叶或者五茄叶等佐料撒入,用勺子炼半勺牛油,将一块烧红的盐砣放进勺内,迅速倒入锅中搅拌均匀,再撒上芫荽、葱花、薄荷等佐料即可。牛肉酸菜不仅味美,醇香可口,而且还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是仙族的一种传统风味。

牛肉酸菜

狗香肠

狗香肠是用狗肠子做的。杀狗时将狗肠洗净,然后将泡湿了的糯米和着狗肉、狗心、狗肝一起剁碎,再将芝麻、花椒、盐巴、辣子、香椿树尖、蒜苗等佐料,搅拌均匀后填塞于狗肠内,将肠子的两头用篾子扎紧,再用甑子蒸熟或煮熟,熟后捞起,吃时每人切上一节,用来下饭。狗香肠味道香而且辣,也是佤族风味之一。

狗香肠

臭豆豉

臭豆豉是佤族喜食的咸菜之一。其制作方法简便,可以长期存放备用。将黄豆煮烂,倒进篾筐中用芭蕉叶或者豆豉叶捂紧。捂臭后,倒入舂臼里捣碎,然后取出放在簸箕或者筛子里按成小圆饼形,或者小圆砣,晒干备用。食用时,取出一小饼在火塘边烘,烘黄后用手掌揉碎放进菜汤里即可。

臭豆豉

以上佤族的饮食习俗和当地传统美食,相信大部分人都未曾见过,更不用说吃过。这才是真正的古风犹存,不愧是中国最好后一个原始部落。有机会的朋友不妨去探秘一下这些奇怪的舌尖味道,也是一种乐趣。

谢谢大家品读。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dg.com/edyzd/1007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