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狗肉 > 狗肉吃法 > 日本文史漫笔138又野又飒又率真
日本文史漫笔138又野又飒又率真
◆《日本华侨报》总主笔蒋丰
酒肉穿肠过,佛祖留心中。中国对桀骜不驯的“花和尚”评价大抵如此,一些影迷或还对李连杰曾饰演的《少林寺》中偷吃狗肉的幽默画面回忆万千。戒酒戒色,便是出家人。但是,世间的和尚千千万,在我看来,日本的佛教流传了千年,谁都没有亲鸾圣人和净土真宗这般,与吃斋念佛、打经读禅这些僧人的“本分”如此之矛盾,却又如此的让人“意难平”。
亲鸾圣人虽有“圣人”名衔,但在不少僧人看来,却与“六根清净”相去甚远。这位出生于京都的净土真宗的开山鼻祖,童年倒是有着苦行僧一样的艰难。他在4岁和8岁时分别丧失父母,生死的问题俨然成了他萦绕心头的重大课题,这也促成了亲鸾圣人9岁便早早出家,成为比睿山天台宗的僧侣,开始为人生的苦惑一探究竟。修行之苦,除了过程之苦,也有成果之苦,亲鸾属于后者。29岁之前的20年间,亲鸾圣人和其他僧人一样,遵循着《法华经》教义苦苦修行,却未获正果。对于此时的亲鸾圣人来说,或许心中已经有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的疑惑。29岁,亲鸾圣人挥泪离开比睿山,开启了新的寻道修道之旅。
不过,在这之前,亲鸾圣人作为僧人,经历了可以说上一辈子的一件奇事,那就是与给他带来无数顿悟的神秘女子的邂逅。日本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曾说,如果去荒芜的无人岛只能带上一本书的话,那非《叹异抄》不可。司马辽太郎为其极力背书至此,可见《叹异抄》之魅力。这本由亲鸾圣人的弟子唯圆所著的佛法名著,把亲鸾与唯圆坦诚对话毫无保留的感悟与禅透写尽,为后世诸多日本人推崇追捧。而不仅是司马辽太郎,包括远藤周作、吉本隆明等诸多名家在内,都是《叹异抄》的粉丝。从这样的社会评价和书中内容反观,历经20年修行的亲鸾圣人,一定是遭遇了扭转人生的“大事件”,才成就了旷世的佛教造诣。在我看来,在赤山明神面前与神秘女子的偶遇,便是如此。
根据史料说法,在苦恼中修行的亲鸾圣人,返回比睿山途径赤山明神时,偶遇一名自称抱有深深烦恼的女子,提出希望亲鸾圣人带其一同入山修行。亲鸾圣人直言因佛教圣地,女子禁入,无法帮到她。女子反驳道,传教大师难道没读过《涅槃经》吗?《涅槃经》讲,山川草木,皆有佛性。释迦牟尼说,万物皆有佛性。可这里的大师为何要歧视女性呢?如果说女人是不清净的,那么对于不清净、罪孽深重之人,佛祖难道不更应该慈悲为怀吗?可这里的大师为何要对女性弃之不问呢?谁曾想,世俗之中的女子一番话,却让亲鸾圣人无言以对。此次的亲鸾圣人,内心早已遭受了巨大的思想冲击。恐怕,在山中日日修行的所得,未必比这女子的拷问更加直击灵魂。生老病死,男女皆如此。人死将何去何从,这难道不是男女皆不可避免的生命之苦吗?而女子所提之问,或许就是亲鸾圣人日后所悟,即平等地救赎所有的人。
这次邂逅之后,正如吉川英治在小说《亲鸾》中描写的那样,亲鸾圣人开始了与“恋爱”烦恼的苦斗。我以为,与恋爱烦恼抗争的亲鸾圣人,似乎让自己的所修之道付诸东流,把自己打回了原形。回头看,这番苦斗,殊不知却为他打开了真正的悟道入口,让他在佛法世界里走向开挂。3年后,亲鸾圣人带着自己的思索下山。
日语里有个词语,叫“肉食妻带”,也就是吃肉和娶妻。这个词和几乎绝大多数日本僧人无缘,就是专门和亲鸾圣人挂钩,指向亲鸾圣人走的不寻常之路。可以说,日本有“花和尚”一说,始于亲鸾圣人。在一般的理解里,在亲鸾圣人和他一生的老师法然上人出现之前,日本佛教只有“圣道佛教”。所谓圣道,是所存的天台宗、真言宗、禅宗的通称,而之所以能够通称,是因为这三个道派无一例外地推崇抑制欲望、愤怒和愚昧,通过精进修行而参悟,从而获得幸福。严苛的戒律,意味着禁欲和“脱俗”。在这样的传统道义里,亲鸾圣人并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
但是,在惯性的佛教世界里打破常规,一定是伴随着阵痛甚至是剧痛的。亲鸾圣人的抉择,则是当时社会的惊涛骇浪。接受恩师的劝说,亲鸾圣人在刚过而立之年的31岁,断然把“肉食妻带”付诸实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花和尚”。这样的做法,让亲鸾圣人即刻遭遇了“流氓和尚”、“堕落和尚”等潮水般的骂名。在其他流派的眼中,亲鸾圣人无疑是“野”路子。但是,一如今天的社会,当一个不同寻常之人,要做一番普通人无法理解甚至是可能有悖于当下世理之举时,他必然要有强大的内心,也早已做好了面对一切眼光的准备。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曾肯定亲鸾圣人的觉悟,不惜笔墨地写道,“亲鸾圣人如果从最初没有非常人的思想、强大的力量和根基扎实的觉悟,是不可能做出如此这般大改革的。”在这位日本文豪的眼中,亲鸾圣人是具有革命精神的。在我看来,夏目漱石所说的“非常人的思想”,就是指跨越这种禁欲的无差别的佛法本愿。因为真正的佛,是不拘泥、不排除任何的。
用现代的观点看,亲鸾圣人掀起了一场和传统对抗的变革。这场变革,让繁琐局促的佛教变得简单易行,有点“大道至简”的意思,又很接地气、有情有义。在净土真宗的信仰里,僧人也是普通人,吃肉喝酒、娶妻生子、嬉笑怒骂,皆不悖于佛法。我本人并不是佛教徒,且不论这样的佛法是否“正宗”,但净土真宗发展的事实证明,它获得了极大的群众基础。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轰动一时的“一向一揆”,这场战国时代的以净土真宗本愿寺派为前身的“一向宗”信徒联合发起的武装起义,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着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对政治的冲击力。只是,一旦和政治挂钩,佛教便会偏离初衷,走向歧途,这定然也是亲鸾圣人不愿意看到的。
亲鸾圣人的命运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因其“特立独行”,招惹了朝廷和众僧派,他曾被流放至今天的日本新潟地区。崎岖之路,并没有影响亲鸾圣人在日本佛教史上留下声誉。90岁圆寂,也算是其一种圆满。又“野”又飒的亲鸾圣人,以率性活出了僧人的另一种修行。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样的“参悟”,我想一定是“原汁原味”。尽情展示生命,体现生命原有价值。亲鸾圣人之后,日本净土真宗的僧人们依旧用这样的新方式进行属于自己的精进,未尝不是一种佛性傲然的真性情。(年6月21日写于东京“乐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