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额窦炎 > 额窦炎症状 > 鼻腔小常识
鼻腔小常识
鼻子由外鼻、鼻腔和鼻窦3部分组成。鼻腔的外部称鼻前庭,有鼻毛;鼻腔的顶部是颅
前窝底部一部分,鼻的内侧为鼻中隔,其下前方有丰富的血管网,鼻腔外侧壁表面不规则,有3个垂向下方的突出部,分别为上、中、下鼻甲,各鼻甲的下方的空隙称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鼻窦也称为副鼻窦,有4对,即额窦、筛窦、上颌窦及蝶窦。
1、鼻腔黏膜的作用
鼻腔是呼吸入口,它不仅是呼吸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具有改造吸入空气的功能,当大量冷、热、干、湿空气进入鼻腔时,外界的尘埃、微生物和不良气体随之入侵,为了保护下呼吸道,鼻子发挥了第一线的重要作用,呼吸区粘膜是担任此项任务的主要角色。
鼻腔黏膜(1)调节温度作用:当外界不同温度的空气进入鼻腔以后必须调节使其接近正常体温,才能不损害下呼吸道。这种作用主要依赖广大的粘膜面和它的丰富的血液供应。吸入空气刺激鼻粘膜神经后,血管就发生相应的扩张或收缩,血流量亦相应的增减,尤其具有丰富的海绵状血管,迅速散发热量,调整空气温度。据统计,当空气温度在-8℃到40℃之间时,正常鼻粘膜可将吸入的空气调节到32℃至34℃;当吸入空气12℃时,则将升到35.6℃。气温高达50℃时,到达鼻腔后段时温度能降至37℃。
(2)调节湿润作用:为了有利于肺内氧气交换和呼吸道粘膜正常纤毛运动,吸入的空气必须要达到75%相对温度,因此需要鼻粘膜大量渗出水分,据统计,24小时内鼻粘膜通过腺体与杯状细胞的分泌以及上皮细胞渗出的液体约毫升。
(3)洁净作用:鼻吸入的空气中,含有不少尘埃、细菌、霉菌等异物,鼻粘膜具有强大的洁净作用。首先是鼻前庭的鼻毛,对较粗大的异物起阻拦作用;其次是进入的异物,触及鼻粘膜时会引发喷嚏,咽喉部急劲的气流将尘粒驱逐出境。如果还未清除时,下一步的手段是利用鼻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把粘附于鼻粘膜上的微小尘粒和微生物推送至鼻咽部,然后经咳痰吐出,或咽入胃内为胃液消化。在上述方法洁净的同时,鼻粘膜表面的粘液毯中,还有一种溶菌酶样物质,它具有抑制及溶解细菌的作用。鼻粘膜的上皮毛细血管渗透的白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往往在很短时间里,就将细菌杀死或消灭。所以要加强对鼻腔的防护,不要长期使用滴鼻净、必通、麻黄素等鼻粘膜收缩剂,防止粘膜糜烂、充血、破损。
总结:鼻粘膜通过清洁过滤、调控温湿、纤毛运动、溶菌杀菌系列过程,使鼻腔后部及鼻咽部基本达到无菌状态。
2、鼻毛是防止呼吸系统疾患的第一道防线,它的作用有三点:
①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等,使人体得以吸入过滤了的干净空气。同时鼻内纤毛的作用,还可使部分细菌随粘液进入胃内,用胃酸来杀死细菌。
②鼻毛可以保持鼻粘膜的温度,不使外界冷空气直接吸入气管,也可保持鼻粘膜湿润,有防止干燥性或萎缩性鼻炎,以及鼻出血的作用。
③鼻毛可维护嗅神经不受损害,使鼻子能闻出各种气味,并把食物的香味传给大脑,增进食欲。较大的异物,如小虫进入鼻腔,鼻毛不但拦阻,还向神经系统传递信息,引起打喷嚏,把它们清除出来
3、鼻甲
有上中下三个鼻甲,三个鼻甲下方分别叫上中下鼻道,上鼻甲和中鼻甲筛骨内侧壁的组成部分。下鼻甲为一单独的骨性结构,外侧与上颌骨相连。鼻甲间的鼻道是一些重要鼻窦的开口,上颌窦在上颌骨体内,开口在中鼻道,窦的最低处比开口低。额窦在额骨鳞部内,开口与中鼻道。筛窦即筛骨迷路中多数空泡,分三群通鼻腔,前中开口中鼻道,后群开口在上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
常见临床症状鼻甲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下,会代偿性病理肥大,产生临床症状,尤以下鼻甲常见。下鼻甲分为外侧粘膜层,下鼻甲骨,内侧粘膜层,各层厚度依次递增。鼻甲粘膜受外界刺激后可以从含杯状细胞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转为复层立方上皮或复层鳞状上皮。下鼻甲外侧粘膜层杯状细胞数量大于内侧粘膜层。粘膜基底层有防御屏障的功能,内侧粘膜层基底层明显比外侧的厚。腺体成分数量也是外层粘膜层大于内侧粘膜。温度、湿度、滤过和清洁作用,适应下呼吸道生理要求。鼻周期(nasalcycle):下鼻甲粘膜内血管和结缔组织构成勃起组织,交替收缩和扩张,使鼻甲大小交替变化,约每2-7小时轮换一次,称鼻周期。下鼻甲通过鼻周期调控吸入的空气流量,使两侧鼻腔阻力基本维持不变,对正常呼吸无明显影响。尽管鼻周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血管舒张、炎性水肿等情况下也可能引起鼻堵的症状。鼻瓣膜区是鼻腔内影响同期的区域,主要有外瓣膜区,内瓣膜区,鼻中隔,下鼻甲。下鼻甲前端与鼻中隔相对应部分,上颌骨鼻嵴,鼻外侧软骨围成的内瓣膜区,具有环形收缩功能,是气道最柔软最狭窄的部位。其提供百分之五十的阻力。下鼻甲前端肥大可导致吸气时鼻内瓣膜区凹陷,鼻阻力增高,下鼻甲体积很小改变就可以引起鼻阻力显著的变化。气流动力学:吸气时,下鼻甲引导大部分气流进入中鼻道,进行加温加湿;呼气时,气流经下鼻道,在鼻内瓣膜区域形成一个屏障,与下鼻甲构成一个气体调节装置,将气流引入中鼻道。鼻腔过宽或过窄都会破坏气流屏障精巧平衡,造成空气不能与鼻腔粘膜充分接触,产生鼻堵的症状,此既有些患者术后鼻腔很宽敞,但仍然有胡拿着抱怨鼻堵现象.
4、鼻窦
又称鼻旁窦,副鼻窦。鼻腔周围多个含气的骨质腔。它们隐蔽在鼻腔旁边,上颌窦位于鼻腔两旁,眼眶上面的上颌骨内;额窦在额骨内;筛窦位于鼻腔上部的两侧,由筛管内许多含气小腔组成;蝶窦在鼻腔后方的喋骨内。们均以小的开口与鼻腔相通。鼻窦除参与湿润和温暖吸入的空气外,还对人的脸部造型,支撑头颅内部,减轻头颅重量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窦的粘膜都与腔粘膜相连,因而鼻腔粘膜发炎,如不及时治疗,常会波及窦腔粘膜,发生炎症。鼻甲肥大,鼻中隔弯曲,鼻息肉和因伤风感冒或受邻近病灶感染而使鼻粘膜发炎肿胀时,都可能造成鼻腔内机械性障碍,使鼻窦开口受阻,引流不畅,造成鼻窦发炎;不正确的擤鼻涕方法会使鼻腔压力增加,使鼻涕回流到鼻窦而引起鼻窦炎症。游泳跳水时,污水被吸入鼻窦也会引起炎症。鼻窦炎的脓液常倒流刺激咽喉,引发咽炎喉炎,如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炎等疾病。预防鼻窦炎,首先保护鼻腔和鼻腔粘膜,冬天要备口罩,以避沙挡风,阻留细菌。冬季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和空气的新鲜,预防感冒的发生。最积极的办法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鼻腔抗寒抗病能力。鼻窦的神经支配了解鼻窦的神经支配有助理解鼻窦感染引发牵涉痛的分布部位额窦由眶上神经支配,该神经同时还支配额部皮肤和头皮,这可以解释鼻窦炎患者头痛分布的区域。相似的,上颌窦由眶下神经及前中后上牙槽神经支配,所以上颌窦炎可以引起上牙和颊部皮肤的牵涉痛。筛窦由筛前,筛后神经和翼腭神经节发出的分支支配。鼻窦的淋巴引流除蝶窦和后组筛窦引流入咽喉淋巴结外,其余所有鼻窦均引流入下颌淋巴结鼻窦的分类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各窦的开口;筛窦可分为前,中,后三组,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后部;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前部。
5、鼻中隔
它由骨、软骨和黏膜构成。把鼻腔分成左右两部分的组织。它由骨、软骨和黏膜构成。衬以粘膜和皮肤。鼻中隔分其为左右二腔,前方经鼻孔通外界,后方经鼻后孔通咽喉。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二者以鼻阀为界,鼻前庭是指由鼻翼所围成的扩大的空间,内面衬以皮肤,生有鼻毛,有滞留吸附灰尘的作用。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共同构成,多偏向一侧,偏向左侧常见。其前下部的粘膜内有丰富的血管吻合从,约九成的鼻出血发生于此。治疗:大多数鼻中隔偏曲很少会引起不适,也无需做什么处理。如一侧鼻塞太严重可以做鼻中隔矫正术,此术可在门诊局部麻醉下施行,也可住院全身麻醉手术。
6、嗅觉
脊椎动物的嗅觉感受器通常位于鼻腔内由支持细胞,嗅细胞和基细胞组成的嗅上皮中,在嗅上皮中,嗅觉细胞的轴突形成嗅神经。嗅束膨大呈球状,位于每侧脑半球额叶的下面;嗅神经进入嗅球。嗅球和端脑是嗅觉中枢
外界气味分子接触到嗅感受器,引发一系列的酶级联反应,实现传导。嗅觉是一种由感官感受的知觉。它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是外激素通讯实现的前提。
嗅觉的受器位于鼻腔上方的鼻黏膜上,其中包含了支持功能的皮膜细胞和特化的嗅细胞。
嗅觉是一种远感,即是说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相比之下,味觉是一种近感。
脊椎动物的嗅觉感受器通常位于鼻腔内由支持细胞、嗅细胞和基细胞组成的嗅上皮中。在嗅上皮中,嗅觉细胞的轴突形成嗅神经。嗅束膨大呈球状,位于每侧脑半球额叶的下面;嗅神经进入嗅球。嗅球和端脑是嗅觉中枢。
嗅觉消失征象与症状:嗅觉灵敏度较低与鼻子呼吸有困难人生病时,常常会嗅觉消失。若不明原因的闻不出气味则叫作失嗅,此症由于鼻腔阻塞,空气到达不了鼻子的灵敏区;其次是嗅觉神经受伤或损坏,以及脑的嗅觉中区有病。鼻阻塞性失嗅是由于鼻息肉、肿瘤和鼻粘膜肿胀。鼻的嗅觉神经损伤多由于病毒感染和过敏反应,此外头部损伤、鼻部手术或肿瘤也会造成嗅觉神经组织损伤。失嗅的人仍可靠舌头分辨出咸、酸和苦味,唯无法分辨香味。诊断:虽无感冒症状,唯嗅觉消失时应即时找医师就诊。失嗅主要由鼻息肉与慢性过敏反应所引起,当然也不完全排除鼻内肿瘤之可能性。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部,叫做嗅粘膜,这里的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嗅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而引起嗅觉。它们所处的位置不是呼吸气体流通的通路,而是为鼻甲的隆起掩护着。带有气味的空气只能以回旋式的气流接触到嗅感受器,所以慢性鼻炎引起的鼻甲肥厚常会影响气流接触嗅感受器,造成嗅功能障碍。
嗅觉感受器
嗅觉是由物体发散于空气中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腔上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在鼻腔上鼻道内有嗅上皮,嗅上皮中的嗅细胞,是嗅觉器官的外周感受器。嗅细胞的粘膜表面带有纤毛,可以同有气味的物质相接触。
每种嗅细胞的内端延续成为神经纤维,嗅分析器皮层部分位于额叶区。
嗅觉的刺激物必须是气体物质,只有挥发性有味物质的分子,才能成为嗅觉细胞的刺激物。
人类嗅觉的敏感度是很大的,通常用嗅觉阈来测定。所谓嗅觉阈就是能够引起嗅觉的有气味物质的最小浓度。嗅觉能力
对于同一种气味物质的嗅觉敏感度,不同人具有很大的区别,有的人甚至缺乏一般人所具有的嗅觉能力,我们通常叫它为嗅盲。就是同一个人,嗅觉敏锐度在不同情况下也有很大的变化。如某些疾病,对嗅觉就有很大的影响,感冒、鼻炎都可以降低嗅觉的敏感度。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的明显变化,也都对嗅觉的敏感度有很大的影响。
嗅觉不象其它感觉那么容易分类,在说明嗅觉时,还是用产生气味的东西来命名,例如玫瑰花香、肉香、腐臭……
在几种不同的气味混合同时作用于嗅觉感受器时,可以产生不同情况,一种是产生新气味,一种是代替或掩蔽另一种气味,也可能产生气味中和,混合气味就完全不引起嗅觉。
味觉和嗅觉器官是我们的身体内部与外界环境沟通的两个出入口。因此,它们担负着一定的警戒任务。人们敏锐的嗅觉,可以避免有害气体(战争中毒气弹、石油液化气……)进入体内。
器官组成
嗅觉器官由左右两个鼻腔组成,这两个鼻腔藉着鼻孔与外界相通,中间有鼻中膈,鼻中膈表面的粘膜与覆盖在整个鼻腔内壁的粘膜相连。嗅觉感觉的作用就是让人体感觉到各种不同的气味。
嗅觉上皮组织包着休耳采氏细胞,这是嗅觉中枢所在。休耳采氏细胞的四周有鼻粘膜的支撑细胞包围着。休耳采氏细胞属于两极细胞,具有树突和轴突两种细胞质延伸物。树突是由一圆柱形部分和有嗅觉纤毛的粘膜芽状物组成,这纤毛即构成了嗅觉的出发点。树突会渗入支撑细胞到达鼻粘膜的表面上,轴突则穿越筛骨板往大脑的方向去。
吸入的空气中含有一些能够引起嗅觉的物质,这些物质穿越鼻粘膜到达上皮组织与嗅觉纤毛接触;嗅觉纤毛会刺激细胞质延伸物末端--粘膜芽状物的细胞膜,将此一嗅觉刺激传送到休耳菜氏细胞的细胞质。
能引起嗅觉的物质需具备以下的条件:容易挥发、能溶解于水中、能溶解于油脂中
嗅觉作用的运作情形,当前还无法解释清楚,比较盛行的说法是:嗅觉细胞膜内有一些凹洞,当有物质的气味进入任何一个凹洞时,细胞膜的结构就会有所改变,此一改变即为嗅觉感知的开始。每一个嗅觉细胞内都包含一种嗅觉接受器;人体的嗅觉接受器有七种类型,各自负责不同气味的感知。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当我们停留在具有特殊气味的地方一段长时间之后,对此气味就会完全适应而无所感觉,这种现象叫做嗅觉器官适应,这是由鼻粘膜的嗅觉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所指挥控制。
嗅觉细胞
嗅觉由位于嗅觉细胞树突末端的嗅觉纤毛所接受,然后传送到细胞质,接着到达神经元的输出延伸物--轴突。轴突会穿越筛骨板与前脑叶下侧的两个嗅球会合,嗅球本身藉着嗅脚与大脑相连;嗅神经就是在此开始分支,往内嗅中枢和外嗅中枢分布,直到大脑的嗅觉区里。
还有许多的组织参与嗅觉感知的工作,它们藉着神经纤维和大脑的嗅觉中枢相连。
嗅觉绝对阈限值
除了对气味的感知之外,嗅觉器官对味道也会有所感觉。当鼻粘膜因感冒而暂时失去嗅觉时,人体对食物味道的感知就比平时弱;而人们在满桌菜肴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菜时,菜肴散发出的气味,常是左右人们选择的基本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