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额窦炎 > 额窦炎饮食 > 青石承朱门楼台缀露华
青石承朱门楼台缀露华
北京最有名的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60523/4858044.html
作为扬州城昔日水陆交通要冲与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当年东关街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今天,踏上远近闻名的东关街,仿佛走进由许多古建筑遗址构成的往日时光。青砖小瓦马头墙,飞檐翘角花格窗,清一色的乱石板,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繁华喧嚣,总是让人心生时空错置之感。
东关街工艺品店
以商兴街终成古城历史见证
作为扬州城发展的见证者,东关街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史载,唐代中叶,扬州达到鼎盛时期。唐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相继叛乱,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人口南下,扬州人口激增,境内人口超50万人,扬州城已难以容纳。为保护扬州逐渐扩大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利用长江、运河提升扬州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唐建中四年(年),扬州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开始大规模修筑罗城(亦名大城),其界址经考古发掘,西至蒿草河附近,南至古运河畔,东至黄金坝一线向南,北与子城相接,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罗城中设有多条东西和南北向街道,东关街是罗城中连接东门和西门的主街道,与沿官河的南北向十里长街构成罗城十字大街。
扬州位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早在唐宋时期,扬州便是全国商业中心,盐铁转运使司常驻,商贾如织。自元代设两淮都转盐运使以来,扬州又成为两淮地区盐业的转运、管理中心和苏皖鄂赣诸省食盐销售中心,盐业的兴旺支撑着城市的经济和命脉。在沧桑巨变中,扬州许多和盐相关的印迹落满了历史的尘埃,但今天在东关街依然能看到肃穆庄严的都转盐运使司衙门,拱卫着它的东券门,威武的石狮、保存完好的深宅大院、盐商会馆和精心保存的“盛世岩关”石额,印证着扬州近代以前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以及它对中国经济、社会所产生的久远影响。
明代中叶,大批晋商、秦商、徽商来扬州业盐,以至“秦腔歙语满街巷”,也就是说,当时扬州盐商大多来自山西、陕西和徽州。可以说,山陕会馆是扬州盐运史的里程碑。会馆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是晋商、秦商在扬州业盐时设立的会馆,也是扬州最早的盐商会馆之一。在剪刀巷北墙上,目前尚能清晰地看到刻有“山陕会馆”字样的西墙界碑石,偌大的深宅大院,高高的围墙,让人顿觉浮华如梦。从会馆门楼旁边腮墙古朴简洁,盈尺方砖嵌斜角锦形制看,此会馆属清早期建筑,具有明显的山西门墙风格。
中国四大行商之一的扬州盐商,更是把东关街作为居住的首选之地。小玲珑山馆,是清朝大盐商马曰珀、马曰璐兄弟所建的家园,亦称街南书屋,是他们扫榻以迎文人墨客的场所。
马曰珀、马曰璐广交文友,酷爱藏书,遇有秘本、善本,不惜重金收购,是江浙有名的藏书家。其丛书楼藏有十万多册图书,有“藏书甲东南”之誉。小玲珑山馆原为街南书屋十二景之一,因为马氏兄弟经常在此招待文人墨客,煮酒论文,故街南书屋为其所掩,以至有人只知小玲珑山馆,而不知街南书屋。
小玲珑山馆是街南书屋的主建筑。据说,落成之时,恰逢甘泉县令龚鉴馈赠一块太湖巨石。龚鉴所赠小玲珑石高达丈许,“其美秀与真州之美人石相埒,其奇奥偕海宁之皱云石争雄,虽非娲皇炼补之遗,当亦宣和花纲之品。米老见之,将拜其下;巢民得之,必匿于庐。”马氏兄弟“不惜资财,不惮工力,运之而至。甫谋位置其中,藉作他山之助”,于是取名小玲珑山馆。
所谓玲珑石即太湖石,不加雕琢,就具备透、皱、瘦、陋之奇。之所以命名为“小玲珑山馆”,是因苏州园林先有“玲珑山馆”,故以小名之,就像小秦淮、小金山一样,以别于南京的秦淮、镇江的金山。而阮元《淮海英灵集·马曰璐小传》却说:“(马曰璐)得太湖石甚佳,建山馆置之,而以小玲珑名。适邻家不便其立,半槎乃语兄止之。及山馆归汪雪礓,本石始立焉。”由此可见,玲珑石虽运到了街南书屋,但是马氏兄弟考虑到邻里关系并没有将它树立起来,反而将它埋于地下,后来,街南书屋归属汪雪礓,太湖石才破土而立。不过,所立太湖石只有原来的一半高。此玲珑石额部有四个阴刻篆书字:“玉山高并”。腰部上侧有一行阴刻楷书:“小玲珑山馆马氏清供”。楷书左侧还有一方阴刻印章,印文为“玲珑山馆”四字。
东关街街头老者根雕
文化底蕴名人故居远近闻名
东关街一方面保持最重要的商业街区的地位,另一方面因经济的长期繁荣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绅(士大夫)商(儒贾)文化交相辉映的盛况,成为东关街最大的特色,也是东关街至今仍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的原因。亦因此,今日的东关街上,名人踪迹随处可见。
在一众名人故居中,方尔谦故居颇不显眼。史载,方尔谦,字地山,号大方、无隅,是地地道道的扬州人。清光绪十二年(年)考中秀才,三年后即中举。方尔谦好收集字画古书,尝作《有有诗》。诗云:“十年生聚五车书,有有须知必有无。鬻及借人真细事,存亡敢说与身俱。”他对书籍的有无、得失、售借的看法何等豁达!方尔谦曾被袁世凯聘为家庭教师,与袁克文亦师亦友,还是儿女亲家。与方尔谦交往的人颇多,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当然,来往频繁的还是文人学士。
“八大到今真不死,半千而后又何人。”这是方尔谦赠给忘年交张大千的贺联。“八大”,指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朱耷),以擅画形象夸张的水墨花鸟著称。张大千师其画,亦师其人,不事权贵,横眉冷对。上联说朱耷志节清高和画风苍劲,张大千继承发扬之;下联“半千”,指明末“金陵八大家”之一龚贤,擅画山水,画风苍润深郁。此联盛赞张大千继承前贤,上下联巧妙嵌入“大千”两字,妙趣横生,贴合身份。
梅兰芳祖母过八十岁寿诞,方尔谦撰联祝寿:“三月三日丽人孔多祝阿母长生不老,一觞一咏群贤毕至喜文孙天下知名。”联语用典自然,通俗流畅,合乎实情,可谓寿联之经典。
除方尔谦故居外,李长乐故居亦因保存完整而颇受游人喜爱。李长乐故居现为五福巷四十一号。五福巷原名蛇尾巷,后因李长乐购建之居,而将蛇尾巷改称五福巷,取福、禄、寿、财、喜之意。
李长乐,字汉春,江苏盱眙人。因作战骁勇,三次被授予“巴图鲁”(勇士)称号,历任湖北、湖南、直隶提督。清光绪十五年(年)卒于任上,被封为“勤勇大将军”,归葬于扬州三道山。
李长乐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其住宅建筑风格也与众不同。整个建筑分为三条轴线,房屋七十余间。大门坐西朝东,为八字形砖砌门楼,门楼上面是精美的砖雕。从大门进入,可看到一个宽敞的大院,进入院内,远眺西南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小开口,走进去,内里豁然开朗,满眼春色,这里便是李长乐故居的小花园。扬州豪宅,花园一般都在最后面,有“后花园”之说,但李长乐故居的花园却在最南边,虽然面积不大,但很精致,尤其假山布局很有韵味,鹅卵石小道,盛开的鲜花和葱绿的树木,给花园增添了生机。李长乐故居院内还设有二道门,二道门向北是火巷,穿过火巷就到了后面的院子;从二道门进入,则是一个天井,天井南侧是花厅,北侧是一组平房。李长乐故居的东墙是扬州少有的波浪形的“观音斗”,颇有特色。
李长乐故居还有两件宝贝。一是“金砖”,这些“金砖”为故宫紫禁城金殿所用的地砖。相传,同治四年(年),李长乐在扬州置地建宅时,皇帝赏赐“金砖”以贺乔迁,以示恩宠。另一件是挂图《长城驰骋图》。这是一幅油画作品,李长乐背衬长城,身着冬装官服,骑白马、红披风、挎腰刀,手持缰绳驰骋沙场。这幅油画为曾经给慈禧太后画像的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所作,目前悬挂的李长乐遗像是复制品。
东关街夜景
一砖一瓦古老建筑风韵犹存
清人金安清曾在《水窗春呓》中赞叹,“扬州园林之胜,甲于天下”,东关街正是“扬州园林甲天下”的缩影和写照。其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更是颇受世人青睐。
个园的主人是清朝两淮盐总黄至筠。园内住宅很大,一间连着一间,俨然迷宫。引人注目的是中路中进的三间两厢单元,那是黄至筠次子黄爽的居所。黄爽不但不爱经商,反而从小迷上陈年旧书,一生致力于古书辑佚,成就卓著,与同时代另一名家马国翰并称为“清代辑佚两大家”。黄爽妻子刘琴宰是当时来自山东诸城的两淮盐运使刘溉之女,才貌双全,著有《季斋集》传世。他们的客厅有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这是他们志趣相投、夫唱妇随的真实写照。东堂屋是卧室,西边是书房。书房里有一幅诗屏,是刘琴宰送远行丈夫的《柳枝词》。她化用前人诗句,将恩爱夫妻的别离之苦渲染到了极致:“扬子江头吹白萍,年年愁杀雨淋铃。春风不识离亭苦,先遣长条向客青。”
整个园子以宜雨轩为中心,别具匠心地构筑了四季的山色。在竹丛中,设置石绿斑驳的石笋,状出“雨后春笋”。夏山亦由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叠成。竹木交荫,附根石窍,葱蒨醲郁。山前有水池,上有曲桥,桥立有形似鱼石的巨石,石身还有三大漏孔,展示了太湖石固有特色—透、皱、瘦。走过曲桥,钻进洞屋,可见由石隙透入的缕缕阳光,夏季有阵阵清风,令人遍体凉爽。池中水清如碧,睡莲争艳,各色金鱼嬉戏其间。天雨则润水潺浸,晴日则山之四周水气交汇,如烟如雾。山顶置有“鹤亭”,亭旁有一株古柏,老干虬枝,斜伸水面,积翠亦葱芊。山顶用太湖石叠成几片云块,加之一株紫藤,下有嵌岩窦穴,颇为幽窈,恍如仙境。
园东秋山,皆由黄石成,山石峥嵘,气势雄伟。夕阳斜照,一片金黄,是为秋色。全山立体交通组织极妙,磴道多置洞中,山路崎岖,时洞时天,时壁时崖,引人入胜。秋山分三峰处理,每峰又有各尽其妙之山洞,如中峰就分二洞,下洞如入深山石林,众峰环抑,复置石室,点缀山石几案;中洞称仙人洞,四面凌空,上有飞阁凉亭。山腰壁间筑有花池,植有百年古柏,攀以凌霄,红花绿叶,凌空垂吊;山下植红枫数株,枫叶似片片晚霞。整个秋山处在黄石与枫叶的氛围中。
园南用白色宣石(即石英石或雪石)堆起的冬山,给人以积雪尚未融化之感。宣石堆成一群“雪狮”,生动别致,花坛植腊梅数株,地铺白色冰裂纹板石,“雪山”靠墙,培面上开三排二十四个尺许大的圆洞,为风音洞。每当北风呼啸的时候,此洞必然发出哨音,增添了冬季的意境。冬山西墙开有两个圆形漏窗,可引隔墙春景入院。冬、春二景截然不同又巧妙延续,寓意“冬去春来”。
冬荣园,也称陆公馆,位于东关街98号,坐北朝南,面临大街,前后五进,后有一座花园,即冬荣园。“冬荣”一词出自屈原《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东方朔《七谏·自悲》又云:“登峦山而远望兮,好桂树之冬荣。”曹植《朔风诗》亦云:“秋兰可喻,桂树冬荣。”他们都赞美桂树不畏严寒的品格。由此可见,园主的学养及其在人格和文化上的追求。据载,冬荣园的主人是陆静溪,原籍安徽合肥,后迁居宝应,再移居扬州,供职于两淮盐运司。
冬荣园垒土为山,植以怪石,与扬州其他园林流行叠石为山做法不同。山顶结茅亭,遍植松梅。山势由西南向东北逶迤,与后院馆舍相连,颇有小山余韵。馆舍三间,另有两厢,环以抄手游廊,形成庭园四合之势。冬荣园建筑群规模较大,秩序井然。其门楼之高杰,厅堂之轩敞,隔扇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十里东关街,运河两相依。作为一条拥有多年历史的古街,东关街因运河而繁荣,因盐商而兴旺。随着一代代名人雅士汇聚东关街,这里曾留下无数优美的诗文和逸事,至今让人回味无穷。今天,踏行在东关街上,仍时时能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氛围。
摄影/周世杰邮局发行代码:82-联系+转0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闻的立场挖掘和诠释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视角聚焦和解读北京新闻”的理念,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选题,
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国表述,
传递北京声音,讲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