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狗肉 > 狗肉种类 > 切二斤熟牛肉水浒传写到的各种美食盘点

切二斤熟牛肉水浒传写到的各种美食盘点



央视版《水浒传》的服化道(服装、化妆、道具)是古装影视剧的天花板,且不说第一集长镜头完美的还原了清明上河图,就是阳谷县王婆的那个茶坊,都是令人叹为观止。被吹爆的西方古装影视剧,与这个相比都是弟中弟。

而新版《水浒传》虽然剧情完整连贯,是翻拍中的精品诚意之作,但是服化道确实差了十万七千里——另外的一千里,是靠擒方腊剧集中出现在桌子上的一碗大米饭。

不得不说,饮食方面确实是花费了心思:杭州地界吃稻米,符合实情。

正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不管是山林草莽汉,还是庙堂紫衣官,日常都离不开吃吃喝喝。施耐庵的《水浒传》首开话本作品的先河——之前基本没有针对饮食进行详细描写的,直到施耐庵这里,关于吃的什么、怎么吃、好不好吃,不吝笔墨。

小编少年时读《水浒传》,经常会把肚子读饿。而当时农村条件差,逢年过节才能吃到肉,所以真是要了亲命了,只能幻想解馋。

而且不怕大家笑话:小编在18岁之前,没尝过牛肉切片的味道——好像只吃过牛肉蒸饺,而且仅限一顿。

所以在当时对于书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切二斤熟牛肉”,是有无限向往的……

01

在《水浒传》出现的美食当中,牛肉绝对是老演员。最早在第二回当中,王进带着老母借宿史家庄,史太公令庄客给安排的晚饭就是四样菜蔬+一盘牛肉。

可见史太公确实是讲究人,把肉给借宿的路人吃。

可能是施耐庵在写书时,对于所有“老太公”都使用的一个代码字段,所以在待客方面高度重合——随后第五回鲁提辖借宿桃花庄,刘太公招待晚饭同样是四样菜蔬+一盘牛肉……

不过,对于牛肉最直白的描写还是在第十五回,吴用去石碣村拉阮氏三雄上贼船,阮小二在水阁酒店安排的伙食:“刚宰的黄牛,花糕也相似好肥肉,大块切十斤”。

四个人真是吃美了——所以小编至今做炖牛肉,都会挑肥的……

当然牛肉最佳代言人还得是武松,在景阳冈酒店一顿就干了五斤熟牛肉(前三后二)——就这食量,在柴进家住了一年多,不但庄客遭罪(喝醉了就揍),牛更遭殃。

但有意思的是整部书中明确写到武松吃牛肉却只此一回,虽然后来武松几乎顿顿有肉,哪怕是在监牢中、在押解路上,也不缺肉吃,但都没具体说是什么肉。

林冲发配沧州,在草料场附近的小酒店吃的也是熟牛肉,临走还打包了两块。等到雪夜上梁山时,在朱贵酒店当中也是“先切二斤熟牛肉来”。

02

有人说:《水浒传》写好汉吃牛肉是为了突显反抗精神,因为古代不允许杀牛吃肉。

实际并非如此,在古代大部分时期(除了清代),民间吃牛肉真不是什么稀奇事,比如秦末:“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汉代:“帝都之市,屠杀牛羊,日以百数”。

虽然在某几个时期朝廷的确明令禁止杀牛,《唐律疏议》“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而宋真宗也曾诏令保护耕牛,禁止私自宰杀。

但即使是在唐朝以及北宋,牛肉也始终都在吃,据说杜甫是牛肉吃多了患病,而宋真宗后来更是亲口说“买者,悉不问罪”,东京卖牛肉的不要太多。

宋人笔记:“先一日,将游上清宫,偶故人留饭,食牛脯甚美”。

《宋史》记载在徽宗崇宁五年军方采购了40万只牛角、10万斤牛筋,用于制作弓箭——这得杀多少牛啊,牛肉哪去了?

但《水浒传》中牛肉其实算是大众水平,有头有脸的都是以吃羊肉为上。

在第三十八回当中,宋江与戴宗、李逵在浔阳江边的大酒楼——琵琶亭约饭,李逵吃鱼不过瘾,想要吃肉。

那酒保却说这里只卖羊肉,不卖牛肉。于是李逵大怒,认为酒保是瞧不起人——实际也是如此,李逵还真没错怪他。

因为针对高档酒楼而言,牛肉相对低端,羊肉才是正经。

这在《水浒传》当中多有体现:第二回当中史进被王进折服,于是当场拜师,并且“叫庄客杀一个羊”。

后来与少华山三人意气相投,朱武三人又是送蒜条金、又是送大串珍珠的,史进回礼煮了三个肥羊,派庄客送上山。

第九回柴进招待林冲时,同样是令庄客杀羊。

可见在高档次的场合,羊肉的优先级高于牛肉。

03

虽然说“黄州猪肉贱如土”,富贵之人不屑一顾。但在《水浒传》当中,猪肉的出场频率并不低,仅次于牛肉。

被鲁提辖三拳打死的镇关西,经营的是猪肉铺;石秀在蓟州得杨雄的接济,同样是经营猪肉铺。

第七十三回李逵在四柳村冒充捉鬼专家,要求主家给煮整只猪以供吃喝。

而鲁提辖在东京大相国寺菜园子的时候,一众被打服了的泼皮第二天也是“买了十瓶酒,牵了一个猪”来会餐。

好汉聚会更是动辄就杀猪。

此外就是熟鹅与大鸡。

武松在孟州再次吃了官司,充军发配即将出发时,施恩不但送来棉衣、银两以及鞋子,更重要的是还有两只熟鹅。

武松一路上“右手扯着,把左手撕来只顾自吃。行不过五里路,把这两只熟鹅都吃尽了”。

小编当年读到这里时,恨不得也伸只手进书里扯两条熟鹅肉一起吃……

那两个押送公人最大的失误就是让武松顺利吃下两只熟鹅,有了力气才能大闹飞云浦。

这也是《水浒传》最写实的地方,再厉害的好汉如果肚子没食,战力自会倍减。强如鲁提辖,在瓦罐寺遇到丘小乙与崔道成也会因肚子没食而败走麦城——早知如此,那么之前在桃花村刘太公准备的那只熟鹅,就不当场吃光了……

熟鹅之外就是大鸡,比如吴用在石碣村酒店买了一对大鸡。而时迁在祝家庄偷的那只大鸡,更是搞出来偌大的风雨——顺便说一句,书里的杨雄可不是电视剧中那般清正:“三个笑了一回,把这鸡来手撕开吃了”,可见杨雄吃的香着呢。

此外,武松在扮成行者之后在孔家庄把孔亮打趴下,然后就当场吃了一对熟鸡——也不知道吃鸡的游戏是不是受此启发……

还有一个名场面就是吃狗肉,在《水浒传》中唯一一次出现狗肉是在第四回:鲁提辖在五台山文殊院当了和尚,于山下村店买到了半条狗吃——用砂锅煮熟,蘸着蒜泥吃,可见施耐庵是很懂吃狗肉的。

“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现代社会吃狗肉呈现出两极分化,但在古代吃狗肉其实很普遍,樊哙就是屠狗的。

至于在现代社会是否应该吃狗肉,属于见仁见智。在小编看来,吃狗肉应该仅限于养殖的肉狗。因为偷狗的真是可恶,家养狗有灵性,已经被当成家庭成员,被人偷走吃掉确实是无法接受。

在此不瞒大家说:小编吃狗肉……

04

说肉就不能不说鱼,阮小七招待吴用时就曾拿出一桶五七斤的鱼。而宋江在琵琶亭吃饭,装币说自己不吃腌鱼,只吃鲜鱼,于是才有了“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事后因为结识了张顺,自然是实现了鲜鱼自由——张顺送来两尾金色大鲤鱼,宋江贪多导致急性胃肠炎,跑肚窜稀。可见人不能装币,否则遭雷劈。

以上关于鱼的烹制手法且不知,只有武松在孟州牢城营吃的鱼明确提到做法:一碗鱼羹!

此外还有“一大盘煎肉,一大碗饭”。而上一顿是“一盘肉,一盘子面,一大碗汁”。

武松这哪里是在坐牢,简直就是在度假村享受生活。

而且孟州地处河南中部,武松的伙食一顿是饭、一顿是面,可见元末明初南饭北面的饮食习惯尚未定型。

今天山东一带普遍吃面食,但是书中李逵探母在沂水县路遇李鬼,后来误入李鬼家吃了三升米饭。而时迁、石秀、杨雄夜宿祝家庄客店,店小二提供的同样是五升米做饭。

祝家庄距离梁山很近,所以理应属于山东地界,可见当时山东一带确实是吃米饭的。

当然,书中山东吃面的也不少,比如武大郎在山东阳谷卖炊饼;再比如武松在河南孟州十字坡特色小吃店,“也有好大馒头”——馒头指的是包子,而现代的馒头在古代则是炊饼,也叫蒸饼。

还有一种面食就是枣糕,第五十四回李逵为了照顾公孙胜的吃素,在街边买了一包。

《水浒传》当中多次提到“菜蔬”,却一直没具体说是什么,可见只对酒肉重视,菜蔬是属于打酱油的。

只有素菜被重点强调过一次,即第三十九回戴宗去开封府送信,半路经过梁山附近朱贵酒店要了一个“加料麻辣熝豆腐”——辣椒一直到十六世纪的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之前想要获得辣味只能使用茱萸。

但胡椒早已有之,所以这个麻辣熝豆腐是以茱萸与胡椒作为配料。

戴宗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出发,目的地是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但却路过梁山(今山东梁山)——虽然铁马速度的确够快,但这个路线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书中并没有提到去梁山求援,戴宗的计划是赶紧去开封太师府找人送礼救宋江)。

这也说明地图在古代确实是重点控制对象,并非普通百姓能接触到的。

05

《水浒传》的背景设定是北宋末年,但施耐庵在创作时,却以他生活的元末明初作为社会蓝本。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施耐庵毕竟没有生活在北宋,由于当时史料和资源的匮乏,作为一名野小说家的施耐庵根本就没有机会充分深入地了解宋代的相关资料。

所以,《水浒传》中的饮食构成和习惯,实际上就是元末明初的饮食构成和习惯。

从靖康之变到元朝末年,河北、河南、山东地区处于蛮夷统治达年之久,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等国统治,生活在那里的汉族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尤其是在饮食方面。

比如单吃肉类时,如鸡、鹅、牛、猪肉、羊肉等,都是直接煮食,北宋时期煎、炒、炸等各种做法已经消失。

有人肯定会指出,在古代,只有高端人群才能吃肉,普通人是没有条件吃肉的。

其实,这是受到清中期至民国乃至20世纪70年代粮食短缺的影响,属于人口与土地矛盾的问题。

古代由于东北地区没有大规模开发土地,可耕地资源仅限于汉朝十三省,土地亩数决定了可以供养人口的上限——每亩原粮产量一般在-斤左右。要保证有吃有喝,就必须保证人均土地面积在3亩以上(这是麸皮和蔬菜的结合)。

清朝中叶开始人口大爆发,超过三亿后持续上升,抗战时期也没有回落,为了养活这部分人口,平原全都开垦为农田,连低山也不放过,于是开辟了梯田。

为了获取木柴和燃料,人们能看见的所有森林都被砍伐。

因此,没有条件饲养家禽,也没有条件打猎,就连挖野菜都很困难,肉类自然就成了稀缺商品。

中国古代社会大多数时期,人口不超过1.2亿,总体人口与土地矛盾并不突出(土地兼并虽有,但未影响总体比例),如唐代,即使在中原地区也有尚未开发的无人区。

只要没有战乱、自然灾害、过度征兵、清税,和平年代,无论是养殖的还是打猎的,肉食都不是很难获得。比如旧时东北的“棍打狍子,瓢捞鱼”一点也不为过,这就是人少地多的优势。

后金是东北典型的渔猎文明,肉食供应充足,个个身强体壮,而这边的明军,却连陈饭都吃不够,个个憔悴不堪,体质差了很多。

所以说古代人不是每个时期都能吃上肉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古代我国人均饮食量不低,更无法解释为什么盛唐时期的陌刀军——清一色都是身高一米八以上的壮汉,普遍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民族——却无法提供如此规模的优质士兵。

直到清朝,才开始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人民的平均身高急剧下降。

《水浒传》中,就连最小的乡间店铺,也卖酒肉,说明在施耐庵生活的时代,酒肉并非奢侈品,普通人都能消费得起。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施耐庵毕竟不是普通人,他在起义军中位居高位。

也许在他看来,酒肉才是最正常的,普通人却在挨饿……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dg.com/edyys/1009255.html